Skip to main content
Global

6.2: 自我和身份

  • Page ID
    200672
  • \( \newcommand{\vecs}[1]{\overset { \scriptstyle \rightharpoonup} {\mathbf{#1}} } \) \( \newcommand{\vecd}[1]{\overset{-\!-\!\rightharpoonup}{\vphantom{a}\smash {#1}}}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newcommand{\AA}{\unicode[.8,0]{x212B}}\)

    学习目标

    在本节结束时,您将能够:

    • 将坚持不懈的困境应用于自我和身份。
    • 概述西方和东方对自我的神学观点。
    • 描述世俗的自我观。
    • 描述身心问题。

    今天,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原子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观点已经演变成一种解决橡子橡树身份问题的细胞理论。 橡子和橡树的目的或艾尔贡都存在于合子中,合子是雄性和雌性细胞结合时形成的细胞。 这种合子细胞含有遗传物质或指令,说明生物体将如何发育以实现其预期目的。

    但是,今天并不是所有的身份问题都那么容易解决。 如果本章的作者小时候住在房子里,几年后,在经历了作为哲学家所带来的极其迷人的生活之后,回来后发现这所房子已经被烧毁并完全照原样重建,该怎么办。 这是同一个家吗? 以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身份与持久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中心的一般问题包括:

    • 事物能在不失去身份的情况下改变吗?
    • 如果是这样,在不丧失事物本身身份的情况下会发生多少变化?

    本节开始探讨身份和自我的这些问题。

    婴儿、幼儿、幼儿、年龄较大的孩子和成人的剪影。
    图 6.6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体内的细胞不断死亡和被替换,我们的外观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儿童时期。 用什么方式可以说我们和10或20年前一样? 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哲学问题。 (CC BY 4.0;莱斯大学和 OpenStax)

    提修斯之船

    考虑下面的思维实验。 想象一下英雄提修斯拥有的一艘木船。 在发布后的几个月内,更换甲板的必要性将显而易见。 海水中的盐含量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事故也可能发生。 在思想实验的通用版本中,假定跨度为一千年。 在整个过程中,据推测,船上的整个甲板和木制物品都将被更换。 这艘船的名称保持不变。 但是,鉴于在假定的时间段内材料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什么意义上断言这艘船是同一艘船呢? 我们很想从坚持的角度来概念化身份,但是 “忒修斯之船” 挑战了关于如何理解身份的普遍直觉。

    同样,当我们的身体从合子发育成体时,细胞会死亡,并被我们通过食物、水和环境获得的新建筑材料所取代。 有鉴于此,我们和10或20年前一样吗?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什么定义了自己? 我们的本质是什么? 本节探讨了世俗和宗教信仰体系提出的答案。

    像哲学家一样写作

    观看 Wi-Phi Philosy 系列中的视频 “形而上学:忒修斯之船。 你会发现五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来理解思维实验。 选择一个解决方案,并解释为什么所选的解决方案最为突出。 你能否在不忽视异议的情况下解释一下优势如何胜过陈述的反对意见?

    犹太基督徒的自我观

    在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其他精神传统中,关于身份的普遍看法是,自我就是灵魂。 在西方思想中,这种观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及其形式论。 这个作为真实自我的灵魂解决了忒修斯之船的困境,因为灵魂从合子或婴儿开始就持续存在,不会被基本的建筑材料所取代。 灵魂提供永久性,甚至持续到来世。

    基督徒对灵魂和身份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理论,这是圣托马斯·阿奎那作品的结果。 中世纪哲学家阿奎那遵循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物质的组合,但修改了这一概念以适应基督教化的宇宙论。 阿奎那借鉴了亚里士多德因十字军东征而重新引入西方的部分作品,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柏拉图式基督教观点提供了另一种哲学模式。 从知识历史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视角重新引入西方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阿奎那的思想。

    在《存在与本质》中,阿奎那指出,有一种存在是必要的、没有原因的,有一种是偶然存在的,因此取决于前者的存在。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出现了第一原因或不为所动的行动者的概念,但阿奎那将基督教的上帝观念确定为 “不为所动的推动者”。 上帝虽然必然存在,但被理解为特遣队存在的原因。 上帝作为不为所动的推动者,作为其他偶然生物赖以存在的本质,也决定了驱动所有偶然生物的本质和目的。 此外,正如完美所实现的那样,上帝被设想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存在。 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我们可以说上帝作为存在缺乏潜力,最好将其视为获得完全现实或完美的人,换句话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上帝作为终极的善与真理,通常会被理解为为自我分配目标。 所涉及的宇宙学通常是目的论——换句话说,有设计和秩序,最终是故事的结局(eschaton)。 这种传统的成员将断言神是个人的,是充满爱心的,上帝进入我们的历史叙事是为了通过人类实现上帝的旨意。 除了一些教义上的例外,如果自己过着美好的生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那么与神分享永恒的可能性就有应许了。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观看与蒂莫西·鲍尔关于永生问题的讨论,这是 PBS 系列《更接近真相》想象永生” 的一部分。

    永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前景吗? 如果天堂内不可能改变,那么天堂(不朽灵魂的最后安息之地)应该在时间之外。 现在,永恒中的存在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在视频中,Pawl声称时间必须存在于永恒之中。 他认为,必须从潜力变为现实。 这怎么可能在永恒中发生?

    印度教和佛教的自我观

    在印度教传统中,阿特曼是与自我相关的术语。 该术语起源于古代梵语,通常被翻译为永恒的自我、精神、本质、灵魂和呼吸(Rudy,2019)。 西方信仰传统讲的是个人的灵魂及其向神的运动。 也就是说,强有力的个性化原则适用于灵魂。 灵魂诞生了,从那时起,灵魂是永恒的。 另一方面,印度教将阿特曼描述为永恒;阿特曼一直如此。 尽管阿特曼是永恒的,但阿特曼是转世的。 精神目标是 “认识阿特曼”,以便从轮回中解放出来(moksha)。

    婆罗门

    印度教传统在婆罗门的含义上各不相同。 有些人会说支持万物的力量,而另一些传统则可能援引特定的神灵作为婆罗门的表现形式。 摆脱轮回循环需要个人意识到阿特曼是婆罗门,生活得好或按照法,遵守圣经规定的行为准则,遵守业力、行为和行为。 阿特曼婆罗门的结合可以通过瑜伽、冥想、仪式和其他练习来实现。

    《奥义书:永恒之息》的书籍封面。 封面上的其他文字是 “斯瓦米·普拉巴瓦南达和弗雷德里克·曼彻斯特从梵文原文中精选和翻译的主要文本。 两个雕像的图像出现在文字下方。”
    图 6.7 奥义书是印度教经文。 (来源:Umm/Flickr 博士的《奥义书》,CC BY 2.0)

    佛陀拒绝了婆罗门的概念,提出了另一种世界观和解放之路。 接下来的章节将讨论阿特曼(自我)和婆罗门(现实)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依赖起源学说

    佛教哲学拒绝永恒灵魂的概念。 依赖起源学说是佛教的核心原则,它建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主张之上。 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是以前发生的事情的一部分,也是将来发生的事情的一部分。

    依赖起源学说(也称为相互依存崛起)是佛教宇宙论的起点。 这里的学说断言,不仅所有的人都结合在一起,而且所有现象都与所有其他现象结合在一起。 所有事物都是由所有其他因素造成的,反过来,所有事物都依赖于其他事物。 存在是相互依存的纽带。 这个系统中没有第一原因或主要动因。 在这个系统中没有自我,至少在西方的自我意义上是如此(O'Brien 2019a)。

    佛教无自我的教义(阿纳特曼

    佛教的许多显著特征之一是将阿纳特曼视为对自我的否认。 这里被否认的是通过物质或普遍存在等形而上学术语表达的自我意识。 西方传统希望主张一个与其他生物有很强的个性化的自主存在。 在佛教中,“我” 是短暂的。

    苦难与解放

    在佛教中,有四个崇高的真理用来引导自我走向解放。 佛教中经常被引用的情感是四个崇高真理中的第一个。 第一个崇高的真理是 “生命在苦难”(dukkha)。

    但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里是如何使用痛苦的,需要解决不同类型的痛苦。 第一个意思(d ukkha-dukkha)与通常使用痛苦作为痛苦相称。 这种痛苦可以在身体和/或情感上经历。 dukkha 的形而上学感觉是 viparinama-dukkha。 从这个意义上讲,痛苦与所有物体的无常有关。 最能体现这种 dukkha 感的是我们倾向于将永久性强加于本质上不是的东西,或者我们对本体论坚持的渴望。 最后,还有 s amkhara-dukkha,或者说所有事物的相互依赖所带来的痛苦。

    基于对 “苦难” 的理解,有些人将佛教描述为 “生命就是痛苦;苦难是由贪婪造成的;苦难在我们不再贪婪时结束;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走所谓的八重道路”(O'Brien 2019b)。 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准确地理解 dukkha,必须包括所有三种痛苦感。

    第二个崇高的真理是,痛苦的原因是我们对缺乏满足我们渴望的能力的东西的渴望或渴望(tanha)。 我们将自己置身于物质事物、概念、想法等上。 这种依恋虽然源于满足我们内心渴望的愿望,但只会加剧这种渴望。 问题在于依恋将自我与他人分开。 通过我们的依恋,我们不仅忽视了自我的无常,而且忽视了所有事物的无常。

    第三个崇高的真理告诉我们,觉醒(必杀技)之路是放开渴望。 放开渴望意味着停止痛苦(dukkha)。

    第四个真理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之上,即过上美好的生活需要行动,而不仅仅是思考。 通过按照 “八重道路” 生活,一个人可以活着 “身体、心灵和言语的每一个动作” 都以促进佛法为目标。

    视频

    佛教的四个崇高真理

    该片段是 BBC Radio 4 系列《思想史》的一部分,由史蒂芬·弗莱讲述,奈杰尔·沃伯顿编剧。

    点击查看内容

    五个聚合

    自我(阿特曼)如何体验世界并走上解放之路? 佛教哲学假设五个聚合体(skand has),它们是深思熟虑的迭代过程,自我通过它与世界互动。

    1. 形态(rupa):物质或身体的总和。
    2. 感觉(vedana):情感和身体感受。
    3. 感知(samjna):思考,感官数据的处理;“汇集在一起的知识”。
    4. 心理形成(samskara):如何将思想转化为习惯、倾向、情绪、意志、偏见、兴趣等。第四个 skandhas 与业力有关,因为我们的大部分行为都来自这些元素。
    5. 意识(vijnana):对不包括概念化的事物的意识和敏感性。

    尽管自我使用聚合物,但人们并不认为自我是过程背后的静态和持久的物质。 这些总量是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非常容易变化的集合。

    世俗的自我观念

    在神学中,自我的连续性是通过灵魂实现的。 世俗学者拒绝这种观念,用不同的方式定义自我,其中一些将在下一节中进行探讨。

    捆绑理论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姆(David Hume)(1711—1776 年)是西方传统中最早提出世俗自我概念的学者之一。 休谟根据经验主义思想家对实质和知识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1632-1704 年)在他的《关于人类理解的论文》中给出了实质的定义。 在第二十三卷中,洛克将物质描述为 “某种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 他断言,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什么是实质内容,但我们可以从经验中推断,必须有一种物质 “支持或维护” 事物本身存在的品质。 物质的含义取自拉丁语实质或 “支持的东西”。

    如果我们回到橡子和橡树的例子,成为橡树意味着什么的现实植根于成为橡树意味着什么的终极现实。 终极现实,比如橡树的根系,站在橡树的每一个特定实例之下。 虽然不是每棵树都完全一样,但所有的橡树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一种共同的东西,使橡树变成橡树。 哲学家将这种橡树共有的东西称为一种物质。

    随之而来的是反对静态和持久物质的争论。 大卫·休姆对 “自我是什么?” 的相关问题的回答 说明了单数事物可能不需要同样奇异的物质。 根据休谟的说法,自我不是柏拉图式的形式,也不是物质和形态的亚里士多德复合体。 休 ume 将自我描述为一堆不断变化的观念。 休谟在他的《人性论文》(第一卷,第四部分)中将自我描述为 “不同感知的捆绑或集合,它们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相互接替,并且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运动中。”

    休谟指出,被误认为是静态而持久的自我的只不过是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印象,这些印象通过彼此的相似之处、印象的顺序或可预测模式(连续)以及因果关系的出现而联系在一起相似和继承。 我们所经历的连续性不是源于持久的自我,而是因为大脑有能力充当一种戏剧:“心灵是一种剧场,几种感知相继出现;在无限种姿势和情境中传递、重过、滑行和混合”(Hume 1739,252)。

    版画描绘了一个戴着粉状短假发的人的头部和肩膀的肖像。 肖像采用悬挂在丝带上的圆框中。 带框的肖像下方是 Historien Celebre 的 M. David Hume 字样。
    图 6.8 大卫·休姆(1711—1776 年)将英国的经验主义推向了逻辑极端。 伊曼纽尔·康德认为休谟使他摆脱了 “教条主义的沉睡”。 (来源:西蒙·查尔斯·米格继查尔斯-尼古拉斯·科钦二世/国家美术馆公共领域之后创作的《M. David Hume,1764 年》)

    我们应该接受哪些自我和实质理论? 希腊的物质理论和灵魂的神学理论具有优势。 物质使我们能够解释我们观察到的东西。 例如,苹果通过其物质使我们能够理解颜色、味道、物体距离等品质。如果没有物质,可以反驳说,如果没有参考框架,这些品质只是难以理解和无关的品质。 但是 bundle theory 允许我们在不以神话形式或 “我不知道的东西为前提的情况下理解事物!” 但是,如果没有神话般的灵魂形态,我们该如何解释自己的身份呢?

    人类学观点

    人类学对自我的观点质疑建立自我观所依据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例如,在西方思想中,人们认为自我与 “他人” 截然不同。 实际上,在本节中,我们假设需要一个独立而独特的自我,并使用了基于自我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的假设的连续性原则。 但是,非西方文化模糊或否定了这种区别。 例如,非洲的ubuntu概念假设人类不可分裂。 最能描述这个概念的恩古尼谚语是 “umuntu ngumuntu ngabantu”,有时被翻译为 “一个人通过他人就是一个人”(Gade 2011)。 ubuntu 这个词来自祖鲁语,但是从南部非洲到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文化都有这个概念的词汇。 人类学方法试图弄清楚自我和文化在创造意义方面是如何共享的。

    心灵即自我

    许多西方和非西方哲学家都将自我等同于思想。 但是心灵是什么? 一元论的反应是思想就是大脑。 但是,如果心灵是大脑,一个纯粹的生物实体,那么我们如何解释意识呢? 此外,如果我们采取这样的立场:心灵无关紧要,但身体是物质,那么我们就剩下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会如何对另一种产生因果影响。 “两个不相同和不同的实体如何经历因果关系?” 的问题 被称为身心问题。 本节探讨了对这些问题的一些其他哲学回答。

    物理主义

    鉴于神经科学和其他相关科学的进步加深了我们对认知的理解,将思想简化为大脑似乎很直观。 作为一种学说,物理学致力于假设一切都是物理的。 究竟如何定义物理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推动这种观点的是断言任何非物理的东西都不会产生物理影响。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收听《哲学叮咬》系列中的播客 “David Papineau 论物理主义”。

    把重点放在关于玛丽所知道的东西的思想实验上。 以下是思想实验的摘要:

    玛丽是一位科学家,专门研究色彩的神经生理学。 奇怪的是,她的世界有黑色、白色和灰色阴影,但缺乏色彩(奇怪,但是顺其自然!)。 由于她的专业知识,她知道与颜色有关的所有物理事实。 如果玛丽发现自己身处的房间里有我们所感受到的颜色会怎样? 她会学到什么吗? 物理学家必须回答 “不”! 你同意吗? 你会如何回应?

    约翰·洛克和身份

    洛克将身份定义为通过我们所谓的意识所带来的连续性,而不是生物学。 他的方法通常被称为心理连续性方法,因为我们的记忆和反思记忆的能力构成了洛克的身份。 洛克(Gordon-Roth 2019 引用)在他的《人类理解随笔》中指出:“我们必须考虑人代表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思维的聪明存在,有理性和反思,可以将自己视为自己,在不同的时代是同样的思维事物地方。” 他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来说明他的观点。 想象一下,一位王子和皮匠的记忆(我们可以说是意识)被交换了。 这个概念牵强附会,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断言王子现在是皮匠,皮匠现在是王子。 因此,使我们个性化的不可能是身体(或生物)。

    视频

    约翰·洛克谈个人身份

    该片段是 BBC Radio 4 系列《思想史》的一部分,由吉莉安·安德森讲述,奈杰尔·沃伯顿编剧。

    点击查看内容

    意识问题

    克里斯托夫·科赫(2018)曾说过:“意识就是你所经历的一切。” 科赫举了一些例子,例如 “一首曲子卡在你的脑海里”、“牙痛引起的悸动疼痛” 和 “父母对孩子的爱” 来说明意识体验。 当我们试图描述什么是意识时,我们的第一人称体验就是我们直观地想到的。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上面列出的牙痛的悸动痛上,我们可以看到牙痛的经历。 奇怪的是,还有牙痛的经历。 建立在第一人称视角视察基础上的反省和理论化为所经历的事情提供了生动而动人的叙述,被称为 qualia。

    但是,对意识的最佳解释不仅应该解释什么是意识,还应该解释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意识存在的原因。 意识带来了什么差异或差异?

    播客

    收听《哲学叮咬》系列中的播客 “Ted Honderich 谈有意识的意义”。

    勒内·笛卡尔与二元论

    顾名思义,二元论试图通过引入两个实体来解释思想。 早些时候在讨论实质问题时已经谈到了二元论的分歧。 柏拉图主张非物质形式的现实,但承认了另一种事物——材料。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坚持非物质在物质领域中的位置。 如何通过二元论来解释思想和意识?

    视频

    心灵身体二元论

    点击查看内容

    一位物质二元论者在谈到心灵问题时断言,要充分解释自我,需要两个基本且不可减少的现实。 心灵与身体不相同,身体与心灵不相同。 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1596—1650 年)在他1641年的著作《第一哲学冥想》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物质二元论版本。 在那部作品中,笛卡尔将心灵称为思维的东西(res cogitan s),将身体称为延伸的非思考事物(res extensa)。 笛卡尔将身份与思维事物联系起来。 他介绍了一个模型,其中自我和思想是永恒的。

    ff67312f3f1774684d17300aedcea0b1036a3ace.jpg
    图 6.9 唉 Poor Yorick。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角色拿着宫廷小丑的头骨,他是他已故的童年同伴,为他的逝世感到遗憾。 哈姆雷特在思考当下存在的短暂性。 但是体验存在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是自我? (来源:Henry Courtney Selous/Wikimedia 的《带着约里克头骨的哈姆雷特》,公共领域)

    行为主义

    有一种回应拒绝独立思维的想法。 在这种方法中,重要的不是精神状态或心灵作为一种中央处理器的存在,而是可以转化为关于可观察行为的陈述的活动(Palmer 2016,122)。 与大多数哲学视角一样,对最正确的理解有许多不同的 “看法”。 行为主义也不例外。 这位 “硬” 行为主义者断言没有精神状态。 你可能会认为这个视角是纯粹主义或 “顽固的” 视角。 “软” 行为主义者,即温和的立场,并不否认思想和心理事件的可能性,而是认为有关人类活动的理论应该以行为为基础。

    在解除视图之前,先停下来考虑一下这个位置的合理性。 我们真的了解别人的想法吗? 我们在试图认识或理解 “他人” 时应该依靠行为的观念有一定道理。 但是,如果你有牙痛,并且你发现自己意识到与牙痛相关的质(例如疼痛、肿胀、烦躁等),那么这些感觉不仅仅是活动吗? 这次体验会带来什么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