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lobal

22: 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

  • Page ID
    203222
  • \( \newcommand{\vecs}[1]{\overset { \scriptstyle \rightharpoonup} {\mathbf{#1}} } \) \( \newcommand{\vecd}[1]{\overset{-\!-\!\rightharpoonup}{\vphantom{a}\smash {#1}}}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newcommand{\AA}{\unicode[.8,0]{x212B}}\)

    • 22.0: 原核生物前奏曲
      基于细胞膜结构和rRNA的差异,Woese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沿着三个谱系(称为结构域)进化。 细菌域包括细菌王国中的所有生物,古细菌域包含其余的原核生物,而真核结构域包含所有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和原生动物王国中的生物。
    • 22.1: 原核生物多样性
      原核生物无处不在。 它们覆盖了所有可以想象的有足够水分的表面,它们生活在其他生物之上和内部。 在典型的人体中,原核细胞的数量比人体细胞多约十比一。 它们构成了所有生态系统中的大部分生物。 一些原核生物在对大多数生物不适宜居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 22.2: 原核生物的结构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之间有许多区别。 但是,所有细胞都有四种共同的结构:质膜,它充当细胞的屏障并将细胞与环境分开;细胞质,细胞内部的果冻状物质;核酸,细胞的遗传物质;以及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发生的地方。
    • 22.3: 原核代谢
      原核生物是代谢多样的生物。 地球上有许多不同的环境,其能量和碳源各不相同,条件也各不相同。 通过使用任何可用的能源和碳源,原核生物已经能够在所有环境中生活。 原核生物填补了地球上的许多利基市场,包括参与氮和碳循环等营养循环、分解死亡生物以及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活生物体内蓬勃发展。
    • 22.4: 人类的细菌性疾病
      自人类历史开始以来,毁灭性的病原体传播的疾病和瘟疫,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影响着人类。 当时还不清楚这些疾病的真正原因,有些人认为疾病是一种精神惩罚。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与患者分开,处置疾病受害者的尸体和个人物品,会减少他们自己生病的机会。
    • 22.5: 有益的原核生物
      并非所有的原核生物都具有致病性。 相反,病原体在微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实际上,没有原核生物,我们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想想原核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即可。
    • 22.E:原核生物——细菌和古细菌(练习)

    缩略图:中性粒细胞摄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电子显微照片。 (公共领域;NIAID/N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