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Library homepage
 
Global

2.8: 歧义

当我们争论时,我们使用我们假设收件人能理解的语言。 我们选择模糊性有限的单词。 争论者选择模棱两可的语言有被误解的风险,他们所倡导的观点会遭到拒绝。

当我们称语言模棱两可时,我们是什么意思? 以下是语言中模糊性的一些定义:

“如果一个词、短语或句子有多个含义,则其含义不明确。” 1

“任何口头上的细微差别,无论多么微小,都会为对同一语言做出其他反应留有余地。” 2

“为了符合歧义的条件,表达不仅必须产生 “至少两种不同的含义”,还必须产生两种不兼容和无关的含义。 只有这样,表达才真正含糊不清。” 3

鉴于人类在文化、社会体系、教育水平、地区差异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仅使用文字进行交流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效率。 总会有模棱两可的可能性。 语言是发件人和他/她的听众之间传递意义的工具。 我们的沟通目标是让目标受众以我们预期的方式理解信息的内容。

参考

  1. 肯特·巴赫,《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关于歧义的文章
  2. 威廉·安普森,《七种歧义》,伦敦:霍加斯出版社
  3. Drazen Pehar,“在和平协议中使用模棱两可之处”,《语言与外交》,马耳他:Diplo Pro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