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lobal

14.5:数据潜水——山体滑坡和农业梯田

  • Page ID
    173248
  • \( \newcommand{\vecs}[1]{\overset { \scriptstyle \rightharpoonup} {\mathbf{#1}} } \) \( \newcommand{\vecd}[1]{\overset{-\!-\!\rightharpoonup}{\vphantom{a}\smash {#1}}}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newcommand{\AA}{\unicode[.8,0]{x212B}}\)

    概述

    梯田农业的美丽几乎让观察者忘记了它仍然是栖息地破坏和景观改变的一种形式。 2019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强降雨事件后具有不同维护状态的梯田景观面临的风险,这增加了山体滑坡事件造成严重破坏的机会。 作者比较了三类保养:

    • 露台继承:包括所有停止种植活动的梯田区域,目前被木材和灌木覆盖所取代。
    • 耕种梯田:包括所有仍在种植的地区,从橄榄树林到葡萄园再到其他作物
    • 植被自然斜坡:指那些被自发植被覆盖但从未经过梯田的区域。

    山体滑坡测绘用于估算滑坡事件发生后的损害规模。 以下是一些已发布结果的图表:

    按梯田状态划分的滑坡频率和面积的百分比细分图。
    \(\PageIndex{a}\):按梯田状态划分的滑坡频率和面积的百分比细分。 Rachel Schleiger(CC-BY-NC)的图表修改自 Agnoletti M、Errico A、Santoro A、Dani A、Preti F 2019 中的数据。

     

    问题

    1. 什么是自变(解释)变量和因属(响应)变量?
    2. 作者想用这张图回答什么问题?
    3. 作者是否使用任何对照类别/变量来帮助阐明观察到的模式? 如果是这样,怎么办?
    4. 哪种状态的滑坡频率增加最为稳定?
    5. 在这三种尺寸中,你能观察到什么样的滑坡频率模式?
    6. 当露台被废弃时,这张图表的结果如何为未来的项目/修复工作提供信息?

     

    以上图表的原始数据

    \(\PageIndex{a}\)按露台状态划分的滑坡频率和面积的百分比细分的原始数据。 Rachel Schleiger(CC-BY-NC)的图表修改自 Agnoletti M、Errico A、Santoro A、Dani A、Preti F 2019 中的数据。

    露台状态 100-300 300-500 超过 500
    露台上的继承 50 84 72
    耕地露台 35 8 14
    天然植被斜坡 15 8 14

     

    归因

    Rachel Schleiger(CC-BY-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