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弹性和可塑性
- Page ID
- 204770
- 解释材料变形具有弹性的极限
- 描述材料显示塑性行为的范围
- 在应力-应变图上分析弹性和塑性
我们将应力和应变之间的比例常数称为弹性模量。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 物体具有弹性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描述它的行为?
弹性是指固体物体和材料在消除导致变形的外力(载荷)后恢复其原始形状的趋势。 当负载不再存在时,当物体恢复到其原始大小和形状时,它具有弹性。 弹性行为的物理原因因材料而异,取决于材料的微观结构。 例如,聚合物和橡胶的弹性是由在施加的力下拉伸聚合物链引起的。 相比之下,金属的弹性是由在外部施加力的作用下调整晶格(金属的材料结构)的晶体细胞的大小和重塑引起的。
决定材料弹性的两个参数是其弹性模量和弹性极限。 对于难以变形的材料,通常使用高弹性模量;换句话说,需要高载荷才能产生显著应变的材料。 一个例子是钢带。 低弹性模量通常适用于在载荷下容易变形的材料,例如橡皮筋。 如果载荷下的应力变得过高,则当载荷被移除时,材料不再恢复到其原始形状和大小,而是松弛到不同的形状和大小:材料会永久变形。 弹性极限是应力值,超过该值后,材料不再具有弹性行为,而是永久变形。
我们对弹性材料的感知既取决于其弹性极限,也取决于其弹性模量。 例如,所有橡胶都具有低弹性模量和高弹性极限的特征;因此,它们很容易拉伸,而且弹性明显很大。 在具有相同弹性极限的材料中,弹性最强的是弹性模量最低的材料。
当载荷从零增加时,产生的应力与公式 12.4.4 给出的应变成正比,但前提是应力不超过某个极限值。 对于线性极限内的应力值,我们可以用类似于弹簧胡克定律来描述弹性行为。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在施加力下的拉伸值与力的大小成正比。 相反,从弹簧到施加的拉伸的响应力与拉伸成正比。 同样,材料在载荷下的变形与载荷成正比,相反,产生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线性极限(或比例极限)是最大的应力值,超过该值的应力将不再与应变成正比。 超出线性极限,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线性的。 当应力大于线性极限但仍处于弹性极限之内时,行为仍然是弹性的,但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变为非线性。
对于超出弹性极限的应力,材料表现出塑性特性。 这意味着材料会不可逆转地变形,即使负载被移除,也不会恢复到其原始形状和大小。 当应力逐渐增加到超过弹性极限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 橡胶状材料随着应变的增加而显示出应力的增加,这意味着它们变得更难拉伸,最终会到达断裂点并断裂。 延性材料(例如金属)显示出随着应变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应力,这意味着随着应力应变值接近断点,它们变得更容易变形。 对于不同的材料,造成材料可塑性的微观机制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在应力 -应变图上绘制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 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应变-应力曲线。 负载下延性金属的典型应力应变图如图所示\(\PageIndex{1}\)。 在此图中,应变是分数伸长率(未按比例绘制)。 当载荷逐渐增加时,从空载点(原点)开始的线性行为(红线)在 H 点的线性极限处结束。如果载荷进一步增加,则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但仍具有弹性。 在图中,可以看到点H和E之间的非线性区域。越大的载荷将应力带到弹性极限E,弹性行为在此结束,塑性变形开始。 超出弹性极限后,当载荷被移除时,例如在 P 处,材料会沿着绿线松弛到新的形状和大小。 也就是说,当应力为零时,材料会永久变形并且不会恢复到其初始形状和大小。
当载荷大到足以使应力超过 E 处的弹性极限时,材料会经历塑性变形。材料会继续发生塑性变形,直到应力到达断裂点(断裂点)。 除了断裂点之外,我们不再有材料样本,因此图表在断裂点结束。 为了完整地描述这个定性描述,应该说线性、弹性和塑性极限表示了一系列值,而不是一个尖点。
断裂点的应力值称为断裂应力(或极限应力)。 具有相似弹性特性的材料,例如两种金属,可能具有非常不同的断裂应力。 例如,铝的极限应力为 2.2 x 10 8 Pa,钢的极限应力可能高达 20.0 x 10 8 Pa,具体取决于钢的种类。 我们可以根据公式 12.4.5 快速估计,对于横截面积为 1 英寸 2 的棒,铝棒的断裂载荷为 3.2 x 10 4 磅,而钢棒的断裂载荷大约大九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