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道教
- Page ID
- 200471
在本节结束时,您将能够:
- 总结道的形而上学背景和伦理特性。
- 分析吴威与道教伦理之间的关系。
- 比较和对比莫希斯特、儒家和道教伦理。
道教(也写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像莫希教和儒家思想一样,道教是对那个时期特有的社会动荡和苦难的回应。 道教旨在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为此,它试图了解邪恶和苦难的根源。 它在欲望和贪婪中找到了造成大多数痛苦和冲突的原因。 道教徒认为,即使我们试图用道德体系和规范来规范人类行为,我们仍然无法实现繁荣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 按照自然生活方式生活,和谐是可能的。 虽然莫希主义和结果主义根据行为创造的幸福来判断行为的道德,但道教将道德行为等同于促进和谐与符合自然方式的行为。
中国消息来源告诉我们,也写成哲学道教创始人老子的老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Chan 2018)。 他写了一本短书《道德经》(有时写成《道德经》)。 老子的教导强调了简单、和谐以及遵循自然事物方式的重要性。 庄子(公元前四世纪)扩展了他的基本教义。 庄子批评了人类创造的人为生活方式,并认为它通过制造欲望和贪婪而导致痛苦。
The Dao
在道教中,道常被翻译为 “道路”。 道教徒拒绝接受儒家的狭隘观点,认为道是确保秩序和社会和谐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而是将道视为宇宙和万物的自然方式。 d ao 表示为所有存在事物的来源或起源。 道教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过上美好的生活或美好的生活,就必须按照道生活。
特性
在《道德经》的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可以说或命名的 “道” 不是道:“无名:天地的起源。 命名:万物之母”(老子 [约公元前6世纪] 1993,1)。 当你命名某件事时,当你谈论它时,你要把它挑出来,给它一个明确的身份。 道是所有存在事物、所有特征和属性的来源,但它本身没有限制,也无法定义。 它代表了所有事物的潜在连通性和统一性。 道是存在和事物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是万物回归的源泉。
自然主义
在道德哲学中,自然主义是一种信念,即伦理主张可以来自非伦理主张。 在道教中,“道德道必须植根于自然的方式”(Hansen 2020)。 它强调通过遵循道或自然的方式与自然相处的生活。 以正确方式生活的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教将充实的生活描述为一种平静、简单的生活,一种没有欲望和贪婪的生活。 道教注重回归自然、自然以及与自然世界和谐共处,这使道教成为一种自然主义哲学。
道教形而上学
《道德经》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视角。 道被描述为所有存在事物的来源,是存在与非存在的源泉。 在《道德经》第四章中,据说 dao 是 “空的,它的用处永远不会用尽。 无底——万物的起源”(老子 [约公元前6世纪] 1993,4)。 尽管如此,作为所有存在的变革之源,道仍然保持不变。 因此,道教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它在探索存在的潜在本质时为重要的形而上学问题提供了答案。
道教中对现实的形而上学描述为其他道教立场奠定了基础。 道教的自然主义哲学得到了其形而上学主张的支持。 道是万物的源泉,按照道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所有存在的流动。 因此,道教徒声称,当我们按照道行事时,我们就是在道德上行事,因此也符合自然的事物方式。 他们的形而上学暗示了一种世界观,它承认存在的所有事物的动态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当我们为事物命名时,当我们区分事物并将它们视为个体的、现有的实体时,我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事物本身都不存在独立于整体。 因此,为了真正理解存在,道教徒敦促我们更加了解和敏感地了解所有事物的依赖和联系方式。 每件事都是一个更大、不断变化的整体的一部分。
怀疑、包容和接受
在 Daodejing 中,可能很难掌握或形成对道的清晰概念。 实际上,当庄子扩展老子的早期教义时,他 “反复提出是否以及如何知道道的问题”(Pregadio 2020)。 从我们通常知道关于自己、物体或世界的事物的意义上讲,道是无法被人知道的。 因此,道教不仅对人类迄今为止声称知道和珍视的东西持怀疑态度,而且对可能了解道教持怀疑态度。 这种对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知道道教的怀疑态度促使道教变得包容和接受。 它使道教可以接受并接受对道德经的各种解释和解读,只要通过它们我们能够按照道生活,过上充实的生活。
悖论与谜题
在整个《道德经》中,有一种自相矛盾和令人费解的语言。 例如,它说 da o “在常规路线中什么也没做。。所以没有什么不做的”(老子 [大约公元前 6 世纪] 1993,37)。 文本中描述道的自相矛盾的方式是一种提请注意或突出一种与我们的日常世界经历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的方式。 事实上,道教徒们认为,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在世界上的常规生活方式和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生活的结果。 我们习惯于将事物视为不同的、可定义的实体,我们用同样的术语来看待自己。 我们不知道道和现实的真实本质,因此采取行动反对它,造成痛苦和痛苦。 道教试图通过自相矛盾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我们意识到更大的东西是生存的生成来源。 它要求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改变我们的视角,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我们的痛苦和苦难是传统价值观和信念的结果。 它试图通过使用悖论和谜题来鼓励和促进对存在本质的更深入认识来规避语言的局限性。 道教徒批评人类通常的生活方式,因为它助长和鼓励不良思维、有问题的价值观和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抵制。
吴薇
道教的生活方式是建议保护自己,接受世界的现状,按照自然的流动生活。 在中国古代,老子和其他思想家对他们在社会中目睹的动荡、冲突和苦难做出了回应。 老子的回应(以及庄子的发展)对我们通常的世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例如,我们通常很浪费,我们抵制变化,我们努力改变自然世界以适应我们的需求。 相反,道教建议我们顺应自然事物的潮流,照原样接受事物,并与道找到平衡与和谐。 道教称之为武威的习俗,它涉及通常被描述为不作为的行为(Chan 2018)。 对武威进行清晰的描述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我们的正常行动概念包括旨在满足欲望的有动力、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活动。 行动就是将你的力量和意志强加给世界,带来一些成果。 相比之下,练习武威暗示着一种自然的行为方式,即自发或立即。 当你练习武威时,你与道和谐相处,你没有欲望和奋斗,你自发地随着生存的自然流动而移动。
对道的态度
练习武威或不作为的人,是没有不必要的、自我满足的欲望的人。 我们在世界上的正常行为方式会培养一种分离的态度,使我们违背自然或以抵制自然的方式行事。 练习不作为会使人与道和谐相处。 个人形成一种联系而不是个性的态度,即与自然世界和事物方式合而为一,而不是与自然世界和事物方式分开或反对。
接受性和 “柔软度”
道教在世界上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重视接受生命的自然流动和运动的方式。 当我们练习武威时,我们会练习 “软” 的行动风格(Wong 2021)。 道教徒认为我们通常练习 “硬” 的行动风格,我们抵制自然流动。 对自然世界的普遍看法或理解将其视为与人类世界分开,仅因其实用性而被视为有价值的东西。 这种观点提倡力量、支配和力量等价值观,因为我们将自然视为必须被压倒和转变以适应人类社交世界的东西。 道教关于柔软的概念表明,生活在世界上的方式与自然的事物方式一致。 与其对抗溪流的潮流,不如随水流而轻松移动。 “柔和” 的风格意味着要接受自然流动,随之移动。 当你对生命的自然运动和过程敏感时,你就没有欲望,平静下来,能够与之和谐相处。
摘自老子的《道德经》
确定您认为已通过以下段落传达的道德规范。 它们与你到目前为止在本章中遇到的系统规范理论相比如何? 请注意,此翻译使用拼写为 “tao” 而不是 “dao”。 这两个拼写指的是同一个概念。
Laozi(Lao-tzu)Daodejing(Tao Te Ching),由詹姆斯·莱格翻译。
第 1 章
- 可以被践踏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命名的名字不是长久不变的名字。
- (被设想为)没有名字,它是天地的创始人;(设想为)有名字,它是万物之母。
-
永远没有欲望的我们必须被发现,
如果它听起来很神秘;
但是,如果欲望永远存在于我们内心,那么
它的外在边缘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 在这两个方面其实是一样的;但是随着开发的进行,它的名字也不同。 我们一起称它们为神秘。 奥秘最深的地方是所有微妙而奇妙的事物的大门。
第四章
- 道(就像)一艘船的空虚;在我们使用它时,我们必须警惕一切充满。 它有多深和深不可测,好像它是万物的荣誉祖先一样!
- 我们应该直言不讳,揭开事物的复杂性;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亮度,让自己同意他人的默默无闻。 道是多么纯洁和静止,好像它会继续下去一样!
- 我不知道这是谁的儿子。 它可能看起来像是在上帝面前。
第八章
- 最高的卓越性就像(那样)水。 水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使万物受益,在没有努力(相反)的情况下占领了所有人都不喜欢的低处。 因此(它的道路)接近道的道路。
- 住所的卓越之处在于所在地(适宜性);心灵的卓越之处在于极度静止状态;协会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们与善良的存在;政府的卓越之处在于确保良好的秩序;(处理)事务的卓越性在于其能力;任何运动(启动)在于它的及时性。
- 而且,当(卓越表现最高的人)不争论(关于他的低位)时,没人会发现他的错。
第十三章
- 人们似乎同样害怕恩惠和耻辱;荣誉和大灾难应被视为个人条件(同类)。
- 这样说恩惠和耻辱是什么意思? 耻辱处于低位(在享受青睐之后)。 得到那个(青睐)会导致担忧(失去青睐),而失去它会导致恐惧(更大的灾难):—这就是说恩惠和耻辱似乎同样令人恐惧的意思。 那么,说荣誉和大灾难(同样)被视作个人条件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容易遭受大灾难的是我拥有了身体(我称之为自己);如果我没有身体,会发生什么大灾难?
- 因此,管理王国、像尊重自己的人一样尊重王国的人可以被雇来治理王国,而那些以对自己个人的爱来管理王国的人可能会被委托给王国。
道教、莫希斯和儒家伦理
道教、莫希教和儒家思想是为了应对广泛的社会动荡、冲突和苦难而创建的。 这三个目标都旨在结束痛苦和促进和谐。 道教的方法在重要方面与莫希教或儒家思想不同。 道教徒拒绝传统道德,因为它提倡一种支持违背自然方式或违背自然流动的生活方式。 因此,他们拒绝莫希特和儒家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肯定。 道教徒相信社会规范和实践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因为它们提倡一种不自然的生活方式。 相反,道教肯定了简单、消除欲望和贪婪以及自然。 道教徒认为,我们需要超越社交生活,超越传统的人类结构,而是与自然方式—— 道 ——和谐相处。
相比之下,莫希斯特和儒家伦理学试图建立行为规范和标准,并强调社会关系在为我们的义务提供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们重申了道德规范和社会实践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普遍遵守将治愈社会不和谐并促进福祉。 儒家思想注重品格,并认为通过培养美德,我们可以完善自己。 但是,莫希斯主义侧重于后果来确定正确性,而莫希斯主义者认为促进普遍福利的行动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