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幸福
- Page ID
- 200795
在本节结束时,您将能够:
- 描述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
- 分析支持和反对满意主义作为幸福感决定因素的论点。
- 确定有助于幸福的客观商品。
- 概述不同的 eudaimonism 方法。
幸福——有时被称为繁荣——是价值理论中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看重什么以及为什么。 人们在生活中珍视的事物——例如,公正的社会、良好的健康、美丽的艺术、身体愉悦和相互支持的友谊——有助于他们的幸福。 对于一些哲学家来说,幸福感决定价值观。 如果你想定义一项行动是否有价值,你必须确定它是否促进一个人的福祉。
幸福的重点是什么对一个人有好处,而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好处。 它还侧重于有助于繁荣生活的内在商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您将了解幸福感的不同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您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和有益的。 哲学家对待幸福价值有三种一般方式:(1)快乐,(2)欲望和(3)客观商品。
享乐主义
一些哲学家将幸福描述为获得快乐和避免痛苦。 这种方法的通用术语是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一词在哲学中的含义与流行用法中的含义不同。 在日常语言中,享乐主义是指对身体愉悦的奢侈享受。 相比之下,哲学享乐主义不仅仅是身体愉悦,它还考虑了情感和心理上的愉悦和痛苦。 哲学享乐主义者将优先考虑有助于美好而有意义生活的智力乐趣或持久的快乐,而不是短暂而短暂的快乐。
享乐主义基于这样的观念,即愉悦和痛苦是两种最基本的情感或存在状态。 对于享乐主义者来说,快乐是好的,痛苦是坏的,因此,它们可以作为决定幸福感的原则。
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有着悠久的哲学历史。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 341-270 年)创立了一所名为伊壁鸠鲁主义的哲学流派,该流派教导快乐是最高的好处。 但是,伊壁鸠鲁的愉悦概念不仅仅是肉体上的,也远非奢侈、唯物主义或放纵。 他教导说,温和、美德和哲学的生活将是最愉快的。 他认为,驯服无法满足的狂野欲望很重要,这些欲望会导致人们对生活的不快乐和不满。 他的哲学侧重于通过共济失调(安宁)实现摆脱精神、情感和身体痛苦的方法。 对于伊壁鸠鲁来说,实现共济失调需要面对非理性的恐惧,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
享乐主义的概念,甚至 Epicurean 这个词在现在的流行用法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享乐主义描述了陶醉于放纵的身体和感官乐趣,例如食物、酒精和性爱。 Epicurean 一词通常是指特别喜欢食物和饮料的人,例如葡萄酒鉴赏家或痴迷于米其林星级餐厅的人。 但是,对于伊壁鸠鲁来说,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是有好朋友想讨论哲学。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被认为是享乐主义,因为它将道德理论建立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愉悦感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痛苦的基础上。 对于功利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1748—1832)和约翰·斯图尔特·米尔(1806—1873 年)来说,价值观建立在愉悦和痛苦之上,它们是心理心态。 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本质上是好的,而痛苦是一种本质上不好的心理状态。 因此,一个行为的价值取决于它所造成的心理状态。 功利主义者根据快乐或痛苦的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和程度以及它所影响的人数来评估行为。 总的来说,功利主义哲学家认为,如果一项行动能为尽可能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那么它就是道德的。 因此,功利主义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幸福感的一种方法。
快乐的定性区别
快乐可能是一个滑稽的名词。 它是体验式的,但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来体验。 出于这个原因,哲学家经常做出区分来解释不同类型的快乐。 快乐可以是感官或身体,情感或情感,也可以是精神或情感。 你可以描述咬一口多汁的苹果、看着光线在水面上反射以及感受柔软质地的乐趣。 你可以描述实现目标的兴高采烈、收到好消息的乐趣以及与密友共度时光的舒适感。 你还可以描述学习新事物的满足感,与他人分享想法的满足感,以及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中的欣快感。
快乐是一种心态
快乐似乎是一种感觉或感觉,但也更多。 例如,品尝苹果意味着享受它的味道。 在这里,乐趣取决于味道的好坏,但是我们在品尝它时所获得的乐趣与简单地品尝它并不相同。 出于这个原因,一些哲学家认为,快乐不仅仅是感觉,而是涉及一种善的概念。 也就是说,快乐满足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它涉及一种心态,而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因此涉及推理、信念或对欲望的满足。
连接
关于规范道德理论的章节更深入地探讨了功利主义。
因此,享乐主义哲学的批评者抱怨说,快乐过于多样化、不确定、主观和有条件,无法成为伦理、幸福或任何哲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幸福不仅仅包括快乐。 体验机器说明了这个问题。
体验机器(思想实验)
体验机器是对享乐主义和基于愉悦的幸福概念的批评。 在美国思想家罗伯特·诺齐克(1938 — 2002)于1974年创建的这个思想实验中,一个人可以接入 “体验机器”,为他们提供他们所珍视和享受的所有体验。 此外,他们将完全不了解机器,这意味着他们会像真实一样体验所有事物,尽管一切都是幻觉。 思想实验促使人们思考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 幸福只是机器可以复制的一种心态,还是还有更多的心态? 对诺齐克来说,这不是美好的生活,因为它不是真实的。 人们想要真实的东西,他们想真正做事。 光靠快乐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和欲望。
幸福与欲望的满足
另一种思考幸福感的方法是满足欲望。 有多种方法可以定义欲望并思考其满足感。 一种方法是将欲望描述为基于行动。 一个人的欲望驱使他们采取某些行动,例如,你吃东西是因为你想要食物。 另一种方法是将欲望视为与对美好的信念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说你吃东西是因为你认为这样做是件好事。 这种欲望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它与幸福的哲学概念有关。 幸福就是满足自己的愿望。 这种幸福的概念被称为满意主义。
在满足主义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满足生活中更大的愿望,他们就会过上美好的生活。 因此,繁荣是欲望满足的问题,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但是,个人可能对什么是好事是错误的,他们可以做出他们认为会给他们带来幸福但不会带来幸福的选择。 例如,一个人可能相信成为一名宇航员会让他们在生活中幸福,但随后发现自己无法很好地应对长途太空飞行的孤独感。 如果他们明白了成为宇航员意味着什么,他们就不会想要了。 因此,只有满足知情欲望才能带来幸福,而满足不知情的欲望可能不会。
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
用欲望和偏好来解释幸福感暴露了哲学家如何看待价值观方面的具体分歧,更具体地说,价值观是否有内容。 换句话说,价值观是表达你可以在陈述中表达的明确想法和信念,还是价值观是个人的情感状态? 认知主义认为,价值观是认知的(涉及思想),表达了对事物属性(例如,这个苹果是健康的)或事件状态(例如,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一场悲剧)的陈述。 非认知主义认为,价值观不是认知的,因为它们不一定对事物的属性或事件状态做出陈述,更多地与心理心理状态有关。
情感主义
情感主义是非认知主义的一个分支,它认为价值判断表达了某人的情感,与信念不同,这种情感不可能是对还是错。 英国哲学家艾尔(A.J. Ayer)(1910-1989)是道德情感主义的拥护者,他提出,人们不持有道德信仰;相反,他们表达道德情感。 这意味着,如果有人说 “杀害无辜的人是不好的”,他们是在表达他们对杀害无辜者的感受,而不是发表可以证实或反驳或有待辩论的声明。
当代道德哲学家经常反对情感主义,因为这意味着价值观取决于个人的感受,因此完全是主观的。 道德哲学常常试图断言存在客观价值观,尤其是在福祉方面。 下一节将解释这种哲学方法。
福祉和客观商品
另一种福祉的方法是创建有助于生活繁荣的客观商品清单。 与基于欲望的幸福概念不同,客观商品可以与个人喜好背道而驰。 在个人欲望与对人有益的东西相冲突的情况下,区分欲望和客观物品可能很有用。 举个例子,以一种明显有助于幸福的商品为例,比如健康。 有人可能会争辩说,均衡饮食和频繁的体育锻炼是客观的商品。 即使一个人想要吃不健康的食物或过着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个人喜好也不会改变客观上好的东西。 认为存在客观商品的哲学家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美德和友谊上,以此作为评估和理解幸福感的方式。
知识
亚里士多德在创作《形而上学》时认为,对知识的渴望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品质。 成为人类的一部分是寻求知识。 人们很好奇。 他们有一种惊奇感。 他们重视发现。 相比之下,缺乏对世界的了解会导致错误的决定、困惑、焦虑、妄想以及其他有损幸福感的思维状态和活动。 出于这些原因,知识可以被视为生活中幸福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德
美德也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好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对美好生活至关重要。 在古希腊语中,美德这个词叫阿雷特,也可以翻译为 “卓越”。 要确定某事的优点或卓越性,你必须知道它的用途或功能是什么。 例如,刀的目的是切割东西,所以它的特点是锋利度。 一把好刀就是一把锋利的刀。 确定像刀子这样的实用物体的艺术要比确定人的艺术要容易得多。 出于这个原因,苏格拉底认为人们需要 “每天讨论美德” 并不断审视自己的生活(柏拉图 [公元前399—360] 2002,41)。 对于古希腊人来说,美德不仅仅是一种特征或个性特征。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尼科马奇伦理学》将美德描述为促进人类福祉。 为了确定哪些行为是良性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美德是介于缺陷和过剩之间的平均值。 恶习与美德相反,是缺陷或过度行为。 亚里士多德以勇敢为例(第二卷,第7章,§2)。 勇敢是一种美德,需要有适度的恐惧和信心。 这是一方面是过度恐惧和信心不足(懦弱)与恐惧和过度信心(轻率)之间的平均值。 这样,良性行为将成为中庸之道,既不是太多也不是太少。 因此,美德描述了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一种有助于个人福祉的品质。
友谊
友谊也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的好处。 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和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也使他们得以蓬勃发展。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友谊是 “我们生活所必需的”(1155a5)。 在《尼科马奇伦理学》第八卷中,亚里士多德确定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友谊:(1)快乐的友谊,(2)效用友谊和(3)品格友谊。 从某种意义上说,前两种类型的友谊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这些朋友不会因为他们自己而受到赞赏,而是达到另一个目的(快乐或有用)的一种手段。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友谊很容易消失。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基于对某人性格的欣赏的友谊会更牢固,并且在情况发生变化时不会消失。 这些类型的朋友认识到彼此之间有什么好处,他们想要对彼此有益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式,友谊有助于我们的幸福。
Eudaimonia(人类繁荣)
哲学家有时使用 eudaimonia 这个词,古希腊语中的 “幸福” 或 “人类繁荣” 一词来描述幸福。 Eudaimonia 这个词很难翻译。 人们常常将幸福这个词与短暂的兴高采烈或个人满足感联系起来,而不是一种整体幸福的状态。 但是,eudaimonia 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或暂时的高潮。 它描述了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感受,这就是为什么更多地使用 “繁荣” 一词的原因。 蓬勃发展也有根据自己的本性而蓬勃发展的意识。 我们在繁荣中加入人类,以明确我们的意思是在适合人类生活的事物上表现出色。
古希腊 Eudaimonia 景观
Eudaimonia 源自 “好”(欧盟)和 “精神”(戴蒙)这两个词。 戴蒙是一种守护精神,它可以帮助某人度过人生,并引导他们进入地下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声称他的戴蒙要他进行哲学思考,这样他才能唤醒雅典人民。 Eudaimonia 不仅仅是一种暂时的喜悦或兴高采烈的感觉。 它是在人生中拥有良好的精神,或者用更现代的术语来说,拥有繁荣的生活,充满生活所能提供的所有美好事物。
对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说,eudaimonia 与某物的美德或卓越有关(aräte)。 美德或卓越是由某事的本质和目的决定的。 对于人类来说,人们只需要确定适合人性的美德,并将其付诸实践即可在生活中蓬勃发展。 此外,生活的蓬勃发展表明一个人表现得很好或很善良。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光靠美德不足以蓬勃发展。 毕竟,某人可能非常善良,遭受严重的不幸。 苦难似乎与繁荣背道而驰。 但是,古代斯多葛派认为,美德足以实现繁荣,悲惨的环境无法剥夺某人的蓬勃发展,因为它无法剥夺他们的美德。 古希腊和罗马哲学中的这些争论帮助我们思考一个人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培养繁荣的,还是环境决定了繁荣,或者两者是否都是真的。
G.E.M. Anscombe 和现代 Eudaimonism
英国哲学家格特鲁德·伊丽莎白·玛格丽特·安斯科姆(1919—2001 年),名叫G.E.M. Anscombe,在她1958年的文章《现代道德哲学》中批评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eudaimonism。 对安斯科姆来说,亚里士多德的 eudaimonism 概念过于模糊,对道德哲学毫无用处,而且他在《尼科马奇伦理学》中描述的许多美德不符合道德框架。
在安斯科姆批评古希腊 eudaimonism 作为道德哲学原则的同时,她否认现代哲学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对安斯科姆来说,现代道德哲学,如康德伦理学和功利主义,使用的是没有坚实基础的 “好东西”。 她辩称,“应该” 意味着命令或法律,这需要立法者。 这种道德观念在上帝充当立法者的有神论框架内行之有效,但现代道德哲学表现为世俗而不是宗教。 安斯科姆的同时代人接受了挑战,以更严格的方式描述人类的繁荣和美德,这可能构成现代道德哲学的基础。
完美主义
实现人类繁荣的另一种方法是考虑个人、人性或社会可以获得的最高利益。 这种道德观被称为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达。 对于托马斯·阿奎那来说,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上帝的完美形象(阿奎那 [1485] 1948,439)。 启蒙运动哲学家巴鲁克·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1677)在他的《伦理学》([1677] 1985)中指出,人们追求能够增强和完善其力量和能力的东西。 例如,快乐使人们变得更完美,而悲伤会导致不那么完美。 在思想史上还有许多其他自我完善的哲学。 在每篇文章中,你都能看到幸福的概念与完善自己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康德的终结王国
对康德来说,价值观不是心理状态,而是理性格言。 如前所述,康德的道德哲学以绝对的当务之急为基础,这有助于人们根据道德和不道德行为能否转化为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格言来认识这些行为。 康德为绝对的当务之急提供了其他表述,他指出,必须始终将人类视为 “目的本身”,而不是 “达到目的的手段”。 这意味着你不能使用其他人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
康德说,得出普遍格言的另一种方法是想象你在为终结王国制定法律。 终点王国是一个假设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被视为目的,没有人被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这将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在其中蓬勃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康德的道德哲学使用理想或完美社会的概念作为指导原则。
日本的 Ikigai 概念(存在的理由)
日本心理学采用 ikigai(存在理由)的概念来描述幸福感。 当代心理学家熊野道子描述了日本的两种幸福感:(1)shiawase,即享乐主义幸福感,以及(2)ikigai,或存在的理由。 他解释说,虽然 shiawase 是一种满足、幸福和免于担忧的状态,但 ikigai 更多地关注使生活变得有意义的事情。 他解释说,与西方语言中的其他相关术语相比,ikigai “不那么哲学,更直观、不合理,细微差别更复杂”(Kumano 2017,421)。 如何体验生活中这种细微差别、直观的目标感? 对于熊野来说,ikigai 必须致力于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目标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