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lobal

4.2:陈规定型观念和偏见

  • Page ID
    172722
  • \( \newcommand{\vecs}[1]{\overset { \scriptstyle \rightharpoonup} {\mathbf{#1}} } \) \( \newcommand{\vecd}[1]{\overset{-\!-\!\rightharpoonup}{\vphantom{a}\smash {#1}}}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newcommand{\AA}{\unicode[.8,0]{x212B}}\)

    陈规定型

    刻板印象是对人群的过于简单的概括。 刻板印象可以基于种族、民族、年龄、性别、性取向——几乎是任何特征。 它们可能是积极的(通常是关于自己的群体,例如当女性认为自己不太可能抱怨身体痛苦时),但通常是负面的(通常是针对其他群体,例如当占主导地位的种族群体的成员认为下属种族群体愚蠢或懒惰时)。 无论哪种情况,刻板印象都是一种概括,没有考虑个体差异。

    陈规定型观念从何而来? 事实上,新的陈规定型观念很少出现;相反,它们是从已融入社会的下属群体中回收的,被重复用来描述新的从属群体。 例如,目前用来描述黑人的许多陈规定型观念在美国历史的早期就被用来描述爱尔兰和东欧移民。 尽管美国不同种族和族裔群体之间确实存在文化和其他差异,但我们对这些群体的许多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因此是陈规定型观念。 白人对其他群体的陈规定型观念的一个例子出现在图 4.2.1 “非拉丁裔白人受访者对美国白人和黑人智力的看法” 中,综合社会调查(GSS)(一项针对美国人口随机样本的定期调查)中的白人受访者认为黑人聪明的可能性要比他们认为白人聪明的可能性要小。

    图表显示,在一般社会调查(GSS)(一项针对美国人口随机抽样的定期调查)中,白人受访者认为黑人聪明的可能性要小于他们认为白人聪明的可能性。
    \(\PageIndex{1}\):非拉丁裔白人受访者对美国白人和黑人智力的看法。 (CC BY 2.0来自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

    拉丁裔人口的刻板印象

    西班牙裔和拉丁裔/A角色的陈规定型表现通常以负面漫画或术语展出,通常会被负面呈现,攻击整个族裔群体的道德、职业道德、智力或尊严。 即使在新闻媒体等非虚构媒体中,对西班牙裔的报道通常也不是成就,而是犯罪、移民或毒品相关报道。 男女之间的陈规定型观念也可能有所不同。 西班牙裔或拉丁裔男性更有可能被定型为不懂事、喜剧、好斗、性欲和不专业,从而为他们赢得了 “拉丁恋人”、丑角或罪犯的称号。 这常常导致这些人被描述为工作不太受人尊敬的职业、参与犯罪(通常与毒品有关)或是没有受过教育的移民。 与非西班牙裔白人角色相比,西班牙裔角色更有可能从事地位较低的职业,例如家庭佣工,或参与与毒品有关的犯罪。 同样,西班牙裔和拉丁裔女性通常被描绘成懒惰、口头攻击性和缺乏职业道德。 陈规定型观念在伪自传角色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例如乔治·洛佩兹(George Lopez)和索非亚·维加拉(Sofia Vergara),她被描绘成嫁给富人的移民妇女,经常因其响亮而激进的声音而受到嘲笑。

    一个非常常见的刻板印象和心态是,所有西班牙裔/拉丁裔人都有相同的种族背景、种族和文化,但确实有许多亚群体,具有独特的身份。 美国人倾向于用他们所知道的国籍或国家来解释整个拉丁美洲。 例如,在中西部和西南部,拉丁美洲人大多被视为墨西哥人,但在东方,特别是在纽约和波士顿地区,人们通过与多米尼加人和波多黎各人的有限互动来看待拉丁美洲人。 在迈阿密,古巴人和中美洲人是解释拉丁美洲的参考群体。 同质性的概念在美国社会中如此广泛,以至于即使是重要的政治家也倾向于将拉丁美洲视为一个文化统一的地区。 西班牙裔/拉美裔美国人成为一个同质群体,而不是他们实际的个人文化、素质和差异。

    美国东亚人的刻板印象

    与其他种族陈规定型观念一样,东亚人的刻板印象经常出现在主流媒体、电影、音乐、电视、文学、互联网以及美国文化和社会中的其他创造性表达形式中。

    这些陈规定型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社会集体内化,主要对东亚裔美国人和东亚移民在日常互动、时事和政府立法中产生负面影响。 媒体对东[1]亚人的描绘往往反映的是以美国为中心的感知,而不是对真实文化、习俗和行为的真实描述。 东亚裔美国人遭受过歧视,成为与其种族陈规定型观念有关的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因为仇恨犯罪被用来强化仇外情绪

    虚构的刻板印象包括傅满族和陈查理(代表一个威胁性的、神秘的亚洲人物和一个道歉、顺从、“好” 的东亚角色)。亚洲男人可能被描绘成厌恶女性的掠食者,尤其是在二战时期的宣传中。 东亚女性被描绘成好斗或机会主义的性生活、掠夺性的淘金者,或者狡猾的 “龙女”。 这与其他奴役 “莲花宝贝”、“中国娃娃”、“艺妓女孩” 或妓女的刻板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坚强的女性可能被定型为老虎妈妈,男性和女性都可能被描绘成模范少数群体,事业成功。

    对土著人民的陈规定型观念

    世界各地对土著人民的陈规定型观念包括对历史的歪曲和对数百种土著文化的过于简单化。 负面的陈规定型观念与继续影响土著人民生活的偏见和歧视有关。 美洲土著人民通常被称为美洲原住民(美国不包括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阿拉斯加原住民或原住民(加拿大)。 环极民族,通常用英语术语爱斯基摩人来称呼,他们有一套明显的刻板印象。 爱斯基摩人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语地名,源自阿冈昆部落对北方邻居使用的短语。 据信,一些对当地人的描绘,例如将他们描绘成嗜血的野蛮人,已经消失了。 但是,大多数描述都过于简单和不准确;这些陈规定型观念尤其存在于大众媒体中,而大众媒体是全世界土著人民主流形象的主要来源。

    美洲印第安人的陈规定型观念必须在历史的背景下理解,包括征服、强迫流离失所和有组织地消灭本土文化,例如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的寄宿学校,这些学校将年轻的美洲原住民与家人分开以便教育他们并将其同化为欧裔美国人。

    非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

    非裔美国人的陈规定型观念可以追溯到殖民时代的非洲奴役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在美国居住期间面临的持续的种族主义和歧视有关。 十九世纪的吟游诗人节目使用身穿黑脸和据称是非裔美国人穿的服装的白人演员来嘲笑和贬低黑人。 一些十九世纪的陈规定型观念,例如三宝,现在被认为是贬义和种族主义的。 “曼丁哥” 和 “耶洗别” 的刻板印象将非裔美国人性化为性欲亢进。 Mammy 原型描绘了一位母亲般的黑人女性,她致力于为白人家庭工作,这种刻板印象可以追溯到南方种植园。 非裔美国人常常被定型为对炸鸡有异常的胃口。

    在20世纪80年代及随后的几十年中,新出现的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将他们描绘成毒贩、吸毒成瘾者、流浪汉和地铁抢劫犯。 杰西·杰克逊说,媒体将黑人描绘成不那么聪明。 神奇的黑人是一个普通角色,被描绘成具有特殊洞察力或力量,曾在美国电影中被描绘(和批评)。 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包括被描绘成福利皇后或愤怒的黑人女性,她们大声、好斗、苛刻和粗鲁。

    解释偏见

    偏见是指某人对一个群体的信念、思想、感情和态度。 偏见不是基于经验;相反,它是一种预先判断,源于实际经验之外。 偏见可能基于一个人的政治派别、性别、性别、社会阶层、年龄、残疾、宗教、性、语言、国籍、犯罪背景、财富、种族、族裔或其他个人特征。 本节的讨论将主要集中在种族偏见上。

    1970 年的纪录片《风暴之眼》说明了偏见的发展方式,展示了将一类人(蓝眼睛的孩子)定义为上等人(蓝眼睛的孩子)如何导致对不属于青睐类别的人的偏见;当时的三年级老师简·艾略特指挥了她”Blue Eyes/Brown Eyes” 练习让她的学生在偏见和歧视方面获得艰难的亲身体验。

    种族和民族偏见从何而来? 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偏见? 至少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当时人们还记得纳粹主义的恐怖。 偏见理论分为两个阵营: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 我们将首先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解释,然后转向社会学解释。 我们还将讨论大众媒体对不同种族和族裔群体的歪曲处理。

    视频\(\PageIndex{5}\):“The Talk” 重点介绍了黑人父母与孩子进行的痛苦但必要的对话,以帮助他们为在一个根据肤色来评判他们的社会中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偏见做好准备。 (视频开始播放后,将显示隐藏字幕和其他 YouTube 设置。) (合理使用;宝洁(宝洁)通过 YouTube

    偏见的社会心理学解释

    对偏见的最早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之一集中在专制人格上(阿多诺、弗伦克尔-布伦瑞克、莱文森和桑福德,1950年)。 根据这种观点,专制人格是在儿童时期发展起来的,这是对实行严厉纪律的父母的回应。 具有专制性格的人强调服从权威、严格遵守规则以及对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群体外)的接受度低等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这些人之间存在强烈的种族和族裔偏见(Sibley & Duckitt,2008)。 但是,他们的偏见是源于他们的专制性格还是源于父母本人可能有偏见的事实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另一种早期但仍然流行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叫做挫折理论(或替罪羊理论)(Dollard、Doob、Miller、Mowrer 和 Sears,1939 年)。 根据这种观点,有各种问题的人会感到沮丧,往往将自己的麻烦归咎于现实世界中经常不受欢迎的群体(例如种族、族裔和宗教少数群体)。 因此,这些少数民族是人民不幸的真正根源的替罪羊。 一些心理学实验发现,当人们感到沮丧时,他们确实会变得更加偏见。 在一项早期实验中,故意没有足够时间解开谜题的大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比之前更具偏见(Cowen、Landes 和 Schaet,1959 年)。

    偏见的社会学解释

    一种流行的社会学解释强调合规和社会化,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根据这种观点,有偏见的人只是顺应他们成长的文化,而偏见是父母、同龄人、新闻媒体及其文化其他各个方面的社会化的结果。 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发现,当人们迁移到人们偏见很大的地区时,往往会变得更有偏见,而当他们搬到人们偏见较少的地方时,偏见就会减少(Aronson,2008)。 如果像我们稍后讨论的那样,今天的南方人比南方以外的人更有偏见,尽管法律隔离在四十多年前就结束了,那么他们的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信念。

    在有多少人学会受到偏见方面,大众媒体起着关键作用。 之所以发生这种学习,是因为媒体经常以负面的眼光呈现有色人种。 这样,媒体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个人已经存在的偏见,甚至加剧了他们的偏见(Larson,2005)。 歪曲媒体报道的例子比比皆是。 尽管穷人比任何其他种族或种族都更有可能成为白人,但新闻媒体在有关贫困的报道中使用非裔美国人的照片的频率远高于白人的照片。 在一项研究中,《时代》和《新闻周刊》等国家新闻杂志和电视新闻节目在将近三分之二的贫困报道中描绘了非裔美国人,尽管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穷人是非裔美国人。 在杂志报道中,只有12%的非裔美国人找到了工作,尽管在现实世界中,有40%的贫穷的非裔美国人在撰写报道时正在工作(Gilens,1996年)。 在芝加哥的一项研究中,尽管生活在芝加哥的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人数大致相等,但那里的电视新闻显示,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中描绘白人的频率要高出十四倍(Entman & Rojecki,2001)。 许多其他研究发现,报纸和电视中有关犯罪和毒品的报道将非裔美国人列为罪犯的比例高于逮捕统计数据中的比例(Surette,2011)。 像这样的研究表明,新闻媒体 “传达的信息是黑人暴力、懒惰、缺乏公民意识”(Jackson,1997,第 A27 页)。

    第二种社会学解释强调经济和政治竞争,通常被称为群体威胁理论(Quillian,2006)。 根据这种观点,偏见源于对就业和其他资源的竞争以及对各种政治问题的分歧。 当团体在这些问题上相互争夺时,他们往往会相互敌对。 在这种敌意中,很容易对威胁你的经济或政治地位的团体产生偏见。 这种基本解释的一个流行版本是苏珊·奥尔扎克(Susan Olzak)(1992)的种族竞争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族裔群体发现自己在争夺工作、住房和其他目标时,种族偏见和冲突就会增加。

    竞争解释在宏观上等同于已经讨论过的挫折/替罪羊理论。 前面讨论的大部分白人暴徒暴力事件源于白人担心他们袭击的团体威胁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 因此,当南方经济恶化时,对南方非裔美国人的私刑增加,而当经济改善时,私刑减少了(Tolnay & Beck,1995)。 同样,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中国移民的白人暴徒暴力始于雇用大量中国移民的铁路建设放缓,中国人开始在其他行业寻找工作。 白人担心中国人会从白人工人手中夺走工作,而他们的大量劳动力供应会压低工资。 他们对中国人的袭击造成数人死亡,并促使国会于1882年通过了禁止中国移民的《排斥华人法》(Dinnerstein & Reimers,2009)。

    中国移民到美国:在开往旧金山的阿拉斯加轮船上绘制草图。
    \(\PageIndex{6}\):中国移民到美国:开往旧金山的阿拉斯加轮船上的草图。 在 19 世纪 70 年代,白人担心中国移民会夺走他们的工作。 (CC PDM 1.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维基媒体

    偏见的相关性

    自194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种族和族裔偏见的个体相关性(Stangor,2009)。 这些关联有助于检验刚才提出的偏见理论。 例如,如果专制人物确实会产生偏见,那么具有这些个性的人应该更有偏见。 如果挫折感也会产生偏见,那么对生活的某些方面感到沮丧的人也应该更加偏见。 已经研究的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性别、国家区域、种族、综合社区居住地和宗教信仰。 我们可以在这里花点时间关注性别、教育和国家地区,讨论白人种族态度的证据,就像大多数研究一样,鉴于白人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

    关于性别的发现相当令人惊讶。 尽管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善解人意,因此不太可能受到种族偏见,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白人)女性和男性的种族观念实际上非常相似,而且两种性别的偏见差不多(Hughes & Tuch,2003)。 这种相似性支持了前面概述的群体威胁理论,因为它表明,在形成种族观点时,白人女性和男性的反应分别是白人而不是女性或男性。

    关于教育和国家地区的发现不足为奇。 再次只关注白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通常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具种族偏见,而南方人通常比非南方人更有偏见(Krysan,2000)。 这些差异的证据出现在图 4.2.7 中,该图描绘了社会科学家称之为社交距离的一种种族偏见或对与其他种族和族裔成员互动的感受的教育和地区差异。 《综合社会调查》询问受访者他们对 “近亲” 与非裔美国人结婚的感受. 图4.2.7显示了白人(非拉丁裔)受访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因教育和南方居住地而异。 没有高中学历的白人比受过更多教育的白人更有可能反对这些婚姻,而南方的白人也比非南方白人更有可能反对这些婚姻。 回想一下社会学视角,我们的社会背景似乎确实影响了我们的态度。

    这些图表显示了白人(非拉丁裔)受访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因教育程度和南方居住地而异。 没有高中学历的白人比受过更多教育的白人更有可能反对这些婚姻,而南方的白人也比非南方白人更有可能反对这些婚姻。
    \(\PageIndex{7}\):非拉丁裔白人对与非裔美国人结婚的近亲的教育、地区和反对(CC BY 2.0来自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

    偏见本质的变化

    尽管种族和族裔偏见在美国仍然存在,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其性质发生了变化。 对这些变化的研究侧重于白人对非裔美国人的看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及以前,一个公开的吉姆·克劳种族主义(也称为传统或老式种族主义)的时代盛行,不仅在南方,而且在整个国家。 这种种族主义涉及公然的偏执、对种族隔离必要性的坚定信念以及黑人在生物学上不如白人的观点。 例如,在20世纪40年代初,超过一半的白人认为黑人不如白人聪明,超过一半的人赞成公共交通中的隔离,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赞成隔离学校,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白人在就业方面应该优先于黑人招聘(Schuman、Steeh、Bobo 和 Krysan,1997 年)。

    纳粹的经历和随后的民权运动促使白人重新评估他们的观点,吉姆·克劳的种族主义逐渐减弱。 如今,很少有白人相信非裔美国人在生物学上处于劣势,也很少有人赞成种族隔离。 现在很少有白人支持种族隔离和其他吉姆·克劳观点,以至于全国调查不再包括半个世纪前提出的许多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偏见已经消失。 许多学者说,吉姆·克劳的种族主义已被一种更微妙的种族偏见所取代,这种偏见被称为自由放任、象征性或现代种族主义,相当于回避生物自卑观念的 “更友善、更温和、反黑人的意识形态”(Bobo、Kluegel 和 Smith,1997,第 15 页;Quillian,2006);西尔斯,1988 年)。 相反,它涉及对非裔美国人的陈规定型观念,认为他们的贫困是由于他们的文化劣势造成的,以及对政府帮助他们的政策的反对。 关于拉丁美洲人也有类似的看法。 实际上,这种新形式的偏见将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人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归咎于他们,并涉及他们根本不想努力工作的信念。

    这种现代形式的偏见的证据见图 4.2.8,其中显示了白人对两个综合社会调查(GSS)问题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分别询问非裔美国人的低社会经济地位是由于他们的 “天生学习能力” 较低还是缺乏 “动力和意志”使自己摆脱贫困的力量。” 虽然只有8.5%的白人将黑人的地位归因于天生智力低下(反映了吉姆·克劳种族主义的衰落),但约有48%的白人将其归因于他们缺乏动力和意志力。 尽管这个原因听起来比相信黑人的生理劣势 “更友善”、“更温和”,但它仍然是将非裔美国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归咎于非裔美国人的原因。

    这张图表显示,虽然只有8.5%的白人将黑人的地位归因于天生智力低下(反映了吉姆·克劳种族主义的衰落),但约有48%的白人将其归因于他们缺乏动力和意志力。
    \(\PageIndex{8}\):非拉丁裔白人将黑人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归因于黑人的天生智力低下以及他们缺乏改善的动力。 (CC BY 2.0来自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

    偏见和公共政策偏好

    研究现代偏见的学者说,如果白人继续相信种族陈规定型观念,他们就更有可能反对政府帮助有色人种的努力。 例如,持有种族陈规定型观念的白人更有可能反对政府针对非裔美国人的计划(Quillian,2006)。 我们可以在图 4.2.9 中看到这种效应的示例,它比较了两个群体:将黑人的贫困归因于缺乏动力的白人和将黑人的贫困归因于歧视的白人。 那些以缺乏动力为由的人比那些以歧视为由的人更有可能认为政府花了太多钱来帮助黑人。

    这张图表显示,那些以缺乏动力为由的人比那些以歧视为由的人更有可能认为政府花了太多钱来帮助黑人。
    \(\PageIndex{9}\):非拉丁裔白人的种族陈规定型观念及其反对政府开支帮助非裔美国人的立场。 (CC BY 2.0来自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

    种族偏见也会影响其他公共政策偏好。 在刑事司法领域,对非裔美国人持有种族陈规定型观念或敌对情绪的白人更有可能害怕犯罪,认为法院不够严厉,支持死刑,希望将更多的钱花在打击犯罪上,以及赞成过度使用武力警察(Barkan & Cohn,2005 年;Unnever & Cullen,2010 年)。

    如果种族偏见影响了对所有这些问题的看法,那么这些结果对于像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来说是令人不安的。 在民主国家,公众在包括刑事司法在内的各种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恰当的。 例如,公民有许多赞成或反对死刑的理由。 但是,将种族偏见作为这些原因之一是否合适? 如果民选官员像在民主国家那样对公众舆论做出回应,如果种族偏见影响公众舆论,那么种族偏见可能会影响政府的刑事司法和其他问题政策。 在民主社会中,种族偏见产生这种影响是不可接受的。

    隐性偏见

    对抗工作场所微侵略的简单策略

    \(\PageIndex{10}\):微侵略。 (由 Shutterstock.com 提供)

    • 隐性偏见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决定和理解的态度或陈规定型观念。
    • 隐性偏见可以是积极的(对某事或某人的偏爱),也可以是消极的(对某事或某人的厌恶或恐惧)。
    • 隐性偏见不同于人们出于社会或政治原因可能选择隐瞒的已知偏见。 实际上,隐性偏见往往与一个人的明确和/或公开信念相冲突。
    • 隐性偏见是由于暴露于直接和间接信息而在一生中形成的。 媒体在这个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隐性偏见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有偏见。
    • 隐性偏见是可以改变的,但研究表明,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意图和训练。

    在这段视频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范·琼斯简要概述了隐性偏见,并提到了隐性偏见在最近的事件中表现的一些方式。

    视频\(\PageIndex{11}\):范对隐性偏见概念及其在当今种族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研究。 (视频开始播放后,将显示隐藏字幕和其他 YouTube 设置。) (合理使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通过 YouTube 播放《重建梦想》

    Kirwan Institute 是隐性偏见研究领域的领导者。 观看他们的视频,他们在视频中探讨了隐性偏见的个人影响如何加剧,从而对有色人种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PageIndex{12}\):“隐性偏见,终身影响。” (视频开始播放后,将显示隐藏字幕和其他 YouTube 设置。) (合理使用;Kirwan 种族与族裔研究所通过 YouTube

    微侵略

    隐性偏见可以在许多方面影响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其中一些已在上面列出的研究结果中进行了描述。 隐性偏见可以表现出来的一种方式是微侵略:向边缘化人群传达的微妙的口头或非口头侮辱或诋毁性信息,通常是由可能善意但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对目标产生影响的人传达的。 常见的微攻击示例包括以下陈述:

    • 你到底来自哪里?
    • 你是什么?
    • 你的行为不像普通的黑人。
    • 对于一个皮肤黑的女孩来说,你真的很漂亮。

    微侵略可以基于边缘化人群身份的任何方面(例如,性、宗教或性别)。 个体微侵略可能不会对经历微侵略的人造成毁灭性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累积影响可能会很大。 Tumblr 博客 Microaggressions 旨在 “让人们看到日常生活中产生和监管社会差异的方式”,对此描述如下:

    通常,[微侵略] 从来都不是要伤害的 —— 行为是在没有意识地意识到其含义和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反,他们在童年和一生中的缓慢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边缘化的经历,这使得与不认同这种身份的人进行解释和沟通变得特别困难。 社交他人每小时、每天、每周、每月都会受到微攻击。

    在他的研究中,Derald Wing Sue博士发现,BIPOC(有色人种的黑人土著人)每天都会经历微侵略——从他们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 在他的工作坊中,苏向房间里的白人问了以下问题:

    你知道在这个你坐地铁然后坐下,人们从不坐在你旁边的社会里成为黑人会是什么样子吗? 你知道经过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然后他们突然更紧地抓住钱包是什么感觉吗?

    正如他指出的那样,许多白人从未想过这种感觉,因为他们没有活出这样的现实。 他们看不见。 通过提出这个问题,Sue的目标是让隐形事物变得可见,让白人(和所有人)“看到” BIPOC每天经历的微侵略,并挑战他们了解这些微侵略如何对BIPOC的日常生活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要了解有关年轻人如何经历微侵略的更多信息,请观看此视频,其中大学生分享了与该问题相关的个人故事。

    视频\(\PageIndex{13}\):“课堂上的微侵略。” (视频开始播放后,将显示隐藏字幕和其他 YouTube 设置。) (合理使用;Focused.Arts.Media.Education。 通过 YouTube

    对 BIPOC 有什么影响?

    普遍存在的隐性偏见和微侵略不仅仅是导致 BIPOC “感觉不好”。 持续暴露于隐含和显性形式的种族主义可能会对BIPOC产生累积和严重影响。 研究人员现在才开始识别和理解其中的一些影响。 例如,科学家已经开始将长期的种族主义相关压力与种族健康差异联系起来,例如黑人和白人女性孕产妇死亡率的差异。 其他种族健康差异,例如不同种族群体的哮喘和糖尿病发病率不同,也可能与种族主义的压力影响有关。 压力激素虽然小剂量无害,但长期暴露会产生毒性,并可能对神经、心血管、免疫和内分泌系统造成永久性损害。

    除了健康差距外,教育领域所谓的 “种族成就差距” 也至少部分归因于隐性偏见、陈规定型观念和微侵略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克劳德·斯蒂尔和约书亚·阿隆森提供了经验证据,证明了刻板印象威胁(前面在第2.2章中被批判种族理论所理解)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刻板印象威胁背后的想法是,意识到对自己种族群体的负面陈规定型观念会增加学生的压力和自我怀疑,然后他们的表现会更差。 二十多年的数据表明,刻板印象的威胁是普遍的和后果性的。 有关这种现象和相关研究的摘要,请阅读美国心理学会的 “行动研究” 页面。

    在她的研究中,Patricia F. Katopol博士着眼于刻板印象威胁对BIPOC使用图书馆参考服务的影响,特别是在以白人为主的机构的非裔美国大学生。 卡托波尔认为,刻板印象的威胁可能是信息焦虑的一个因素,这一因素导致许多黑人学生试图自己寻找所需的所有信息,而不必与他们认为是在评判他们的图书馆员互动。 要了解有关图书馆环境中的刻板印象威胁的更多信息,请阅读她的文章《避开咨询台:图书馆领导力与管理中的刻板印象威胁》,这是一本开源期刊。

    在所有这些案例中,当前的研究都在挑战我们在隐性偏见、陈规定型观念、种族主义和生活结果方面的因果观念。 这项研究没有将不同生活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固有的种族差异,而是要求我们将种族主义本身视为原因。 肯迪(2020)讨厌使用 “微侵略” 一词,因为他认为这实际上是种族主义虐待(种族主义),应该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关键要点

    • 对偏见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强调专制人格和挫败感,而社会学解释则强调社交学习和群体威胁。
    • 教育和居住地区与白人的种族偏见有关;在正规教育水平较低的白人和生活在南方的白人中,偏见更高。
    • 吉姆·克劳的种族主义已被强调有色人种文化劣势的象征性或现代种族主义所取代。
    • 白人的种族偏见与他们对公共政策的某些看法有关。 偏见与白人对政府帮助有色人种的努力的支持率较低以及对更具惩罚性的刑事司法系统的支持率增加有关。
    • 隐性偏见、微侵略和刻板印象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隐性偏见是通过接触陈规定型观念和其他形式的错误信息而形成的。 然后,这些隐含的偏见可能导致善意的人对有色人种、原住民和其他身份被边缘化的人进行微侵略。
    社会学思考
    1. 想想你上次听到有人说一句带有种族偏见的言论的时候。 说了什么? 你的反应是什么?
    2. 案文认为,在民主社会中,种族偏见影响公共政策是不恰当的。 你同意这个论点吗? 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不呢?

    贡献者和归因

    被引作品编辑章节

    • Adorno、T.W.、Frenkel-Brunswick、E.、Levinson、D.J. 和 R.N. Sanford(1950 年)。 专制人格。 纽约,纽约:哈珀。
    • 阿伦森,E.(2008)。 社交动物(第 10 版)。 纽约,纽约:沃思。
    • S.E. Barkan 和 S.F. Cohn(2005)。 为什么白人喜欢花更多的钱来打击犯罪:种族偏见的作用。 社会问题,52、300—314。
    • Bobo、L.、Kluegel、J.R. 和 R.A. Smith,R.A.(1997)。 自由放任的种族主义:一种更友善、更温和、反黑人意识形态的结晶。 在 S.A. Tuch & J.K. Martin(编辑)中,《1990年代的种族态度:连续性与变化》(第15-44页)。 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Praeger。
    • Cowen、E.L.、Landes、J. 和 Schaet、D.E.(1959)。 轻微的挫折感对表达偏见态度的影响。 《异常与社会心理学杂志》,64、33—38。
    • Dinnerstein、L. 和 Reimers,D.M.(2009)。 《美国少数民族:移民史》。 纽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 Dollard、J.、Doob、L.W.、Miller、N.E.、Mowrer、O.H. 和 R.R. Sears(1939 年)。 挫折与侵略。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
    • Entman、R.M. 和 Rojecki,A.(2001)。 白色心灵中的黑色影像。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 吉伦斯,M.(1996)。 美国的种族与贫困:公众的误解和美国新闻媒体。 《公众意见季刊》,60、515—541。
    • Hughes、M. 和 Tuch,S.A.(2003)。 白人种族态度的性别差异:女性的态度真的更有利吗? 《社会心理学季刊》,66、384—401。
    • 哥伦比亚特区杰克逊(1997 年 12 月 5 日)。 在比赛谈话中不言而喻。 《波士顿环球报》,第 A27 页。
    • Krysan,M.(2000)。 偏见、政治和公众舆论:了解种族政策态度的根源。 《社会学年度回顾》,26、135—168。
    • Larson,S.G.(2005)。 媒体与少数民族:新闻和娱乐中的种族政治。 马里兰州拉纳姆:罗曼和利特菲尔德。
    • 奥尔扎克,S.(1992)。 种族竞争与冲突的动态。 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 Quillian,L.(2006)。 理解种族偏见和歧视的新方法。 《社会学年度回顾》,32、299—328。
    • Peters、W.、Beutel、B.、Elliott、J.、ABC 新闻制作公司和 Admire Entertainment, Inc.(2003)。 风暴之眼。 纽约州帕利塞兹:欣赏制作。
    • 舒曼、H.、Steeh、C.、Bobo、L. 和 Krysan,M.(1997)。 美国的种族态度:趋势与解释(修订版)。 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
    • Sears D.(1988)。 象征性种族主义。 在 P.A. Katz & D.A. Taylor(编辑)中,《消除种族主义:争议中的概况》(第 53—84 页)。 纽约州纽约:全体会议
    • Sibley、C.G. 和 J. Duckitt(2008)。 人格与偏见:荟萃分析和理论综述。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评论》,12、248—279。
    • Stangor,C.(2009)。 社会心理学中对陈规定型观念、偏见和歧视的研究:理论和研究简史。 载于 T.D. Nelson(编),《偏见、陈规定型观念和歧视手册》(第 1-22 页)。 纽约,纽约:心理学出版社。
    • Surette,R.(2011)。 媒体、犯罪和刑事司法:图像、现实和政策(第四版)。 加利福尼亚州贝尔蒙特:沃兹沃思。
    • Tolnay、S.E. 和 E.M. Beck(1995)。 《暴力节:南方私刑分析》,1882-1930 年。 伊利诺伊州厄巴纳: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
    • Unnever、J.D. 和 F.T. Cullen(2010)。 美国人惩罚的社会来源:对三种相互竞争的模式的考验。 《犯罪学》,48、9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