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lobal

10.4: 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

  • Page ID
    203534
  • \( \newcommand{\vecs}[1]{\overset { \scriptstyle \rightharpoonup} {\mathbf{#1}} } \) \( \newcommand{\vecd}[1]{\overset{-\!-\!\rightharpoonup}{\vphantom{a}\smash {#1}}}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newcommand{\AA}{\unicode[.8,0]{x212B}}\)

    贸易平衡与国际储蓄和投资流动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发了宏观经济分析。 这种方法从经济中储蓄和金融投资的总体水平的角度来看待贸易平衡及其相关的金融资本流动。

    了解贸易和经常账户余额的决定因素

    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为理解贸易和经常账户余额的决定因素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方法。 在一个国家的金融资本市场中,在任何给定时间提供的金融资本数量必须等于进行投资所需的金融资本数量。 金融资本的供需方面有什么? 有关此问题的答案,请参阅以下 Clear It Up 功能。

    注:金融资本的供求由什么构成?

    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是家庭和公司(私人储蓄)以及政府(公共储蓄)的国内储蓄总额。 如果一个国家存在贸易逆差,则意味着来自国外的资金正在进入该国,并被视为金融资本供应的一部分。

    对金融资本(货币)的需求代表了借钱的团体。 企业需要借款来为工厂、材料和人员的投资融资。 当联邦政府出现预算赤字时,它也会通过出售国债向投资者借钱。 因此,商业投资和联邦政府都可以要求(或借入)储蓄供应。

    在美国经济中,金融资本的供应有两个主要来源:个人和企业的储蓄,称为S,以及来自外国投资者的金融资本流入,等于贸易赤字(M — X),或进口减去出口。 美国经济对金融资本的需求还有两个主要来源:私营部门投资(I)和政府借款,当政府支出 G 高于征收的税款时,政府需要借款。这种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可以用以下方式表达代数术语:

    \[Supply\,of\,financial\,capital=Demand\,for\,financial\,capital\]
    \[S + (M – X) = I + (G – T)\]

    同样,在这个等式中,S是私人储蓄,T是税收,G是政府支出,M是进口,X是出口,I是投资。 从定义上讲,这种关系是正确的,因为对于宏观经济而言,金融资本的供应量必须等于需求量。

    但是,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的某些组成部分可以在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切换。 一些国家,比如自1970年代以来的大多数年份的美国,都有预算赤字,这意味着政府的支出超过了征收的税款,因此政府需要借款。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术语将是 G — T > 0,表示支出大于税收,而政府将是等式右边的金融资本需求者(即借款人),而不是右边的金融资本提供者。 但是,如果政府有预算盈余以使税收超过支出,就像美国政府在1998年至2001年期间所做的那样,那么当年的政府正在为金融资本的供应做出贡献(T — G > 0),并将出现在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左边(储蓄)身份。

    同样,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贸易顺差,贸易部门将涉及金融资本外流到其他国家。 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内金融资本在一个国家内有盈余,可以投资于其他国家。

    要求的金融资本总量等于提供的金融资本总量的基本观念必须始终保持不变。 国内储蓄将始终作为金融资本供应的一部分出现,而国内投资将始终作为金融资本需求的一部分出现。 但是,等式中的政府和贸易平衡要素可以作为金融资本的提供者或需求者来回移动,这取决于政府预算和贸易平衡是盈余还是赤字。

    国内储蓄和投资决定贸易平衡

    从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中得出的一个见解是,一个国家的贸易平衡由该国自身的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水平决定。 要理解这一点,请重新排列身份,将贸易平衡本身置于等式的一边。 首先考虑贸易逆差的情况,然后再考虑贸易顺差的情况。

    在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可以改写为:

    \[Trade\,deficit=Domestic\,investment – Private\,domestic\,saving – Government\,(or\,public)\,savings\]
    \[(M – X) = I – S – (T – G)\]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投资高于国内储蓄,包括私人和政府储蓄。 国内投资超过国内储蓄的唯一方法是资本从国外流入一个国家。 毕竟,用于投资的额外金融资本必须来自某个地方。

    现在从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的角度考虑贸易顺差

    \[Trade\,surplus = Private\,domestic\,saving + Public\,saving – Domestic\,investment\]
    \[(X – M) = S + (T – G) – I\]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储蓄(包括私人和公共储蓄)高于国内投资。 这笔额外的金融资本将投资到国外。

    国内储蓄和投资与贸易平衡的这种联系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学家将贸易平衡视为一种基本的宏观经济现象。 正如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所表明的那样,贸易平衡不是由某些经济部门(如汽车或钢铁)的表现决定的。 贸易平衡也不取决于该国的贸易法律和法规是鼓励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见全球化和保护主义)。

    逐一探索贸易平衡

    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也为思考导致贸易赤字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框架。 从左边是国内储蓄和投资,右边是贸易赤字的身份版本开始:

    \[Domestic\,investment–Private\,domestic\,savings–Public\,domestic\,savings=Trade\,deficit\]
    \[I – S – (T – G) = (M – X)\]

    现在,逐一考虑方程左侧的因子,同时保持其他因子不变。

    第一个例子是,假设一个国家的国内投资水平上升,而私人和公共储蓄水平保持不变。 结果显示在表 1 的第一行等式下。 由于必须继续保持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的平等——毕竟这是一种必须真实的身份——国内投资的增加将意味着更高的贸易赤字。 这种情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经济中。 由于可用的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激增,商业投资大幅增加。 在此期间,私人储蓄的下降和政府储蓄的增加或多或少地相互抵消。 因此,为商业投资提供资金的金融资本来自国外,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美国贸易逆差非常高的原因之一。

    国内投资 私人国内储蓄 国内公共储蓄 = 贸易逆差
    S (T — G) = (M — X)
    向上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然后 M — X 必须上升
    没有变化 向上 没有变化 那么 M — X 必须掉下来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向下 然后 M — X 必须上升

    表 1:贸易余额变化的原因

    第二种情况是,假设国内储蓄水平增加,而国内投资和公共储蓄水平保持不变。 在这种情况下,贸易赤字将下降。 随着国内储蓄的增加,满足投资需求的外国金融资本需求将减少。 出于这个原因,经常提出的减少美国贸易赤字的政策提案是增加私人储蓄,尽管事实证明,究竟如何提高总体储蓄率仍存在争议。

    第三种情景是,假设政府预算赤字急剧增加,而国内投资和私人储蓄保持不变。 这种情况发生在198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中。 联邦预算赤字从1981年的790亿美元增加到1986年的2,210亿美元,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增加了1420亿美元。 经常账户余额从1981年的50亿美元盈余暴跌至1986年的1.47亿美元赤字——来自国外的金融资本供应增加了1520亿美元。 这两个数字并不完全匹配,因为在现实世界中,私人储蓄和投资并不是固定的。 当时的联系显而易见:政府借款的急剧增加增加了美国经济对金融资本的需求,而这种增长主要由外国投资者通过贸易赤字提供。 以下 Work It Out 功能将引导您了解私人国内储蓄必须增加一定数额才能减少贸易赤字的情况。

    注意:解决储蓄和投资身份问题

    使用储蓄和投资身份来回答以下问题:A国的贸易赤字为2000亿美元,国内私人储蓄为5000亿美元,政府赤字为2000亿美元,私人国内投资为5000亿美元。 要将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减少1000亿美元,国内私人储蓄必须增加多少?

    第 1 步。 在左边写出解决贸易赤字或盈余的储蓄投资公式:

    \[(X – M) = S + (T – G) – I\]

    第 2 步。 在公式中,将贸易赤字金额作为负数(X — M)输入。 现在,公式的左侧是:

    \[–200 = S + (T – G) – I\]

    第 3 步。 在公式中输入500美元的私人家庭储蓄(S):

    \[–200 = 500 + (T – G) – I\]

    第 4 步。 在公式中输入500美元的国内投资(I):

    \[–200 = 500 + (T – G) – 500\]

    第 5 步。 政府预算盈余或余额用(T — G)表示。 输入 (T — G) 的预算赤字金额为 —200:

    \[–200 = 500 + (–200) – 500\]

    第 6 步。 你现在的公式是:

    \[(X – M) = S + (T – G) – I\]
    \[–200 = 500 + (–200) – 500\]

    问题是:要将贸易赤字(X — M)减少到—200(以数十亿美元计),储蓄必须增加多少?

    \[(X – M) = S + (T – G) – I\]
    \[–100 = S + (–200) – 500\]
    \[600 = S\]

    第 7 步。 总结一下答案:私人国内储蓄需要增加1000亿美元,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方程式的两边才能保持平等(—100 = —100)。

    商业周期的短期变动和贸易平衡

    在短期内,贸易失衡可能会受到经济衰退还是上升的影响。 衰退往往会减少贸易赤字或增加贸易顺差,而一段时期的强劲经济增长往往会增加贸易赤字或减少贸易顺差。

    举个例子,请在 [链接] 中注意,从2006年到2009年,美国的贸易赤字下降了近一半。 这种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经济衰退期间,随着美国经济放缓,它购买的所有商品减少了,包括从国外进口的商品减少。 但是,海外购买力下降幅度较小,因此美国的出口下降幅度不大。

    相反,在2000年代中期,当美国的贸易逆差变得非常庞大时,一个促成短期的原因是美国经济正在增长。 结果,美国经济出现了大量激进的买盘,包括购买进口商品。 因此,快速增长的国内经济往往伴随着贸易赤字(或贸易顺差大幅降低),而国内经济放缓或衰退伴随着贸易顺差(或贸易赤字大大降低)。

    当贸易赤字增加时,必然意味着更多的外国金融资本净流入。 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告诉我们,其他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吸收外国金融资本的流入。 例如,来自国外的金融资本的额外流入可以通过减少私人储蓄来抵消,从而保持国内投资和公共储蓄不变。 或者,外国金融资本的流入可能导致国内投资增加,使私人和公共储蓄保持不变。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外国金融资本的流入可以通过更多的政府借款来吸收,从而保持国内储蓄和投资不变。 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并未具体说明哪种情景将单独发生或组合发生,只是其中一种必须发生。

    关键概念和摘要

    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基于这样一种关系,即所有来源提供的金融资本总量必须等于所有来源要求的金融资本总量。 如果 S 是私人储蓄,T 是税收,G 是政府支出,M 是进口,X 是出口,I 是投资,那么对于一个有经常账户赤字和预算赤字的经济体来说:

    \[Supply\,of\,financial\,capital=Demand\,for\,financial\,capital\]
    \[S + (M – X) = I + (G – T)\]

    衰退往往会增加贸易平衡(这意味着更高的贸易顺差或更低的贸易赤字),而经济繁荣往往会减少贸易平衡(这意味着贸易顺差减少或贸易赤字增加)。

    词汇表

    国民储蓄和投资身份
    私人储蓄和公共储蓄总额(政府预算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