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比较案例研究-德国和中国
- Last updated
- Nov 1, 2022
- Page ID
- 172083
- Save as PDF
- Dino Bozonelos, Julia Wendt, Charlotte Lee, Jessica Scarffe, Masahiro Omae, Josh Franco, Byran Martin, & Stefan Veldhuis
- Victor Valley College, Berkeley City College, Allan Hancock College, San Diego City College, Cuyamaca College, Houston Community College, and Long Beach City College via ASCCC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itiative (OERI)
学习目标
在本节结束时,您将能够:
- 识别和分类德国和中国的不同经济体系。
- 比较和对比与德国和中国政治制度相关的各种经济结果。
- 分析每个国家的公共政策对其经济体系的影响。
导言
从政治角度来看,中国和德国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中国是一个由单一共产主义政党和共产主义精英领导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德国是一个民主的联邦议会制共和国,两个主要政党争夺统治地位。 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的,国家政治领导人是在未经人民提名或选举的情况下选出的,大多数政治反对派受到镇压,面向公众的媒体、新闻和信息主要由国家控制。 德国的政治制度允许其公民参与政治、代表反对意见、自由媒体和保护公民自由。 中国和德国也在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下运作。 中国经济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混合经济体,其中大多数经济企业是国有的,由单一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利益主导。 尽管与中国控制的市场经济不是直接对立面或消失,但德国经济在许多方面与中国不同。 它的社会市场经济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自由市场竞争的前景,但也保护其经济免受以牺牲其公民为代价的肆无忌惮的竞争。 中国和德国经济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证实了其在控制和/或管理全球市场体系中的作用。 简而言之,中国政府主导市场,主要是通过国有企业,而德国政府更喜欢影响市场,主要是通过监管。
尽管中国和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体系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全球贸易方式确实有一些令人着迷的相似之处。 中国和德国都是区域贸易集团的政治中心,都对区域伙伴关系保持相互依赖。 此外,中国和德国都严重依赖出口,德国的出口占其GDP总额的50%以上,中国的出口占其GDP总额的近25%。 (仅供参考,美国仅出口不到其GDP的15%)。 尽管两国的经济体系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度依赖维持出口经济,中国和德国都面临着相似的经济挑战和脆弱性。 这两个体系都依赖其出口经济,造成了国内生产超过本国使用/消费/购买商品的能力的情况。 如果德国的出口出人意料地减少或下降,国内消费就需要增加到德国目前人口无法达到的水平。 如果出口下降,中国也将面临严重的经济后果,但中国面临的国内挑战将有所不同。 中国人口众多,缺乏购买中国生产的商品的购买力,因此出口的急剧下降也将对中国不利。 因此,两个截然不同的市场体系发现自己面临着相似的问题,那就是谨慎管理出口经济,以确保国内经济和政治稳定。
本案例研究将使用 “大多数不同的系统设计” 方法,比较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德国,考虑它们在未来几十年中不同的经济结构但面临相似的经济挑战。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 国家全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国家@@ 元首:总统兼总理
- 政府:联邦议会共和国
- 官方语言:德语
- 经济体系:社会市场经济
- 地点:中欧
- 首都:柏林
- 土地总面积:137,847 平方英里
- 人口:8000 万(美国东部时间 2021 年 7 月)
- 国内生产总值:4,743 万亿美元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919美元
- 货币:欧元
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德国目前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出口国之一。 德国被认为拥有利用社会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 社会市场经济的概念起源于1949年,由总理康拉德·阿德瑙尔领导。 如上所述,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将资本主义原则与国内社会福利考虑相结合的社会经济体系。 它借鉴了公平竞争和竞争优势的资本主义原则。 资本主义中的@@ 公平竞争表明,各行业将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与类似行业竞争,从而迫使市场向消费者提供竞争选择。 公平竞争产生了比较优势的经济概念,它又指一个国家可以比其他州更便宜或更容易地生产或提供的商品、服务或活动。 尽管德国的经济取决于公平竞争和竞争优势,但它这样做是着眼于强制实行纯资本主义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和潜在危害。 社会市场经济将尽量不要以牺牲国家的社会福利为代价来强行竞争。 看看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根源,了解当今德国经济的现状是有用的。
德国的经济史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严峻的经济状况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过去45年的教训沉重地困扰着德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陷入了魏玛共和国统治下的软弱民主国家。 德国在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条约》的条款下遭受了巨大损失。 除了战争结束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动荡外,德国还被迫大幅削减军队。 根据《凡尔赛条约》,它还要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承担全部责任,向盟国支付高额赔偿,并最终放弃部分领土。 德国于1919年8月11日签署了魏玛宪法,软弱的政党试图将权力从德国军队手中转移出去。 当时的两个主要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SDP)和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USDP)。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德国领导层面临严峻的经济挑战
魏玛共和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被定义为一种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式,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各个方面产生有害影响。 当通货膨胀率超过50%时,就会发生恶性通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魏玛共和国被迫向盟国支付高额赔偿金和战争债务时,德国政府试图印制更多的钱。 战争结束时,德国欠盟国的债务总额为1320亿金纸币,相当于当时的330亿美元。 (此时的德国货币被称为纸质马克。) 德国废除了使用金本位制生产更多纸币,从而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状态,通货膨胀率飙升至20,000%以上,价格每3.7天翻一番。 作为参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纸质马克兑美元的汇率为4.2纸马克兑1美元;到1923年底,该汇率为100万纸马克兑1美元。 恶性通货膨胀意味着公民无法购买基本商品,许多德国人挨饿。 这也导致德国拖欠赔偿金,导致法国和比利时为占领德国鲁尔河谷辩护。 德国经济崩溃,魏玛共和国被迫在1924年采用一种名为德国国马克的新货币。 新货币稳定了经济,但并没有消除德国的所有经济困境。 相反,经济困难仍在继续,为进一步的社会困境播下了种子。
在1923年经济困境最严重的时候,阿道夫·希尔特因倡导政治右翼政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P)(也称为纳粹党)而声名狼藉。 1924 年 11 月,阿道夫·希特勒率领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后来被称为慕尼黑啤酒馆政变。 超过两千名纳粹党员努力帮助希特勒推翻政府,但政变被当地警察镇压。 十六名纳粹党员在这次企图中丧生,他们的死亡被用作企图推翻德国民主政府的进一步动机。 当时吸引纳粹党员加入纳粹党的主要原因是恶性通货膨胀、失业和恶劣的工作条件等毁灭性的经济状况。 经济困境,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压力,激起了德国人民的愤怒和动荡。 尽管希特勒在啤酒厅政变后被送进监狱,但他还是利用这段时间起草了自传《我的奋斗》(意思是《我的奋斗》)。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希特勒通过抨击《凡尔赛条约》得以团结德国人民,称之为德国民族的耻辱。 他提倡德国的自豪感和极端民族主义,承诺团结德国内外的所有德国人民。 他把德国许多关于少数群体,特别是德国的犹太人口的问题当作替罪羊,以及共产党人的替罪羊,谴责他们的信仰。 1933 年,纳粹成为德国国会大厦或德国议会中最大的政党。 当时的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被迫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希特勒利用对犹太民众、共产主义和《凡尔赛条约》设计者的虚假仇恨,将德国转变为由国家控制经济的一党独裁政权。
纳粹统治下的生活最初产生了强劲的经济成果。 希特勒对国家控制经济的领导和指挥使德国经历了六年的快速经济增长。 这种重商主义方针使德国得以追求其军事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一片废墟,积累的大部分物质资本在战争中被摧毁。 这导致德国领导人宣布 Stunde Null 或零时段,该国需要在那里重建才能生存。 战后德国经济学家主张彻底变革。 纳粹政权监督了国家控制的经济,重点是公司控制。 德国经济学家摆脱了完全的中央集权主义方针,主张加强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原则。 同时,德国政府还希望确保人民的福利,特别是工人的福利,得到保护。 过渡到完全资本主义的模式风险太大,人们认为并非所有工人和公民都能有效竞争。 这导致了社会民主政治经济学的采用。
德国经济、当今形势和挑战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也是欧洲最大的商品出口国。 在 2020 年 3 月开始的 COVID-19 疫情停产之前,德国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持续的增长。 疫情爆发时,在出口下降的带动下,德国经济收缩了5%。 尽管如此,相对于其他欧洲经济体的表现,德国的表现要好于许多欧盟伙伴。 作为参考,在疫情的前三个月,中国经济收缩了近7%,美国经济收缩了19%以上。 德国面临的疫情带来的经济挑战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德国正在努力应对间歇性停工以遏制 COVID-19 的传播、失业、最初的进出口中断以及频繁停工和隔离所经历的社会影响。
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混合经济
国家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 元首:总统
政府:共产党领导的国家
官方语言:标准中文
经济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混合经济
地点:亚洲
首都:北京
土地总面积:5,963,274.47 平方英里
人口:13亿(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为2021年7月)
国内生产总值:19.91 万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096美元
货币:人民币
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贸易国。 但是,如果根据购买力来衡量经济,那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购买力平价(PPP)是一种指标,用于比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以衡量一种货币的绝对购买力。 中国追求国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高度的国家干预,通常是通过国有企业(SOE)进行的。 国家高度干预的部分原因来自中国的政治体系,这种制度在单一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唯一领导下是专制的。 人们可能会怀疑,中国超过60%的工业和企业是国有的。 看看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混合经济的根源,了解当今中国经济的现状是有用的。
中国经济史
中国共产党在一场残酷的内战中击败民族主义者之后,于1949年上台。 领导层打算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渴望变得更加强大。 从1949年至1952年,中国政府将修复交通、通信和电网的项目列为优先项目。 军事设施和设备以及基本的运输、通信和电力系统在战争期间被摧毁,急需维修或重建。 在政府的指导下,银行系统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之下。 向国家控制的经济迈进,国家开始获得对各个行业越来越多的控制权。 到1952年底,只有17%的行业不是国有的。
在稳定了经济之后,中国优先考虑工业化。 中国政府官员将目光投向苏联模式,试图以合乎逻辑和线性的方式实现工业化。 苏联官员甚至在该国受到欢迎,以帮助设计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到1956年底,所有企业都是国有企业。 在此期间,农业进行了重大改造,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次要的。 农业没有得到投资,尽管在这段时间内,由于该行业工作人员加强了组织和合作,农业产出有所增加。
1958年,毛泽东确定苏联模式对中国不起作用。 相反,泽东推出了所谓的 “大跃进”,该计划要求中国人民同时自发地增加所有经济部门的产量。 为了实现这一举措,成立了公社,使中国农民和工人共同努力,提高产量。 这些公社通常一次有20至40,000名成员,他们的任务是汇集资源以生产更多的农业产出。 虽然农业部门正在努力增加产出,但对工业部门也抱有同样的期望。 “大跃进” 的经济结果对中国来说是灾难性的。 第一年在农业和工业部门都取得了强劲的成果,但随后的几年表现不佳。 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资源分配不善和设备建造不善,农业产量从1959年到1961年暴跌。 水资源管理不善助长了大范围的饥荒,导致大约1500万人死于饥饿,出生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各行业有望继续增加产量,但工人承受的压力太大,工业产出也是如此拒绝。
1961年至1965年间,中国再次试图重建经济,努力完全取代 “大跃进” 的概念。 中国改革了所有农业做法,包括降低税收和提供更多设备。 政府试图将各个行业的控制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独特需求管理资源。 到1965年,经济状况恢复稳定,中国政府的重点是寻求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平衡增长。
1966年,毛泽东宣布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旨在驱逐资本家和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运动。 毛泽东在攻击资本主义时声称,资产阶级企图渗透中国,目的是推翻共产党政府。 资产阶级这个术语指的是上层中产阶级,他们通常拥有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和生产资料。 毛泽东试图煽动年轻人对那些他指控延续资本主义行为的人使用暴力。 毛泽东的话语和智慧被汇编成了《小红皮书》,这本书既是中国激进的共产主义青年运动 “红卫队” 的必读读物。 总的来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毁灭性影响。 政治斗争的干扰和破坏并没有改善农业或工业产出。 相反,经济产出的中断给资源、劳动力和设备带来了压力,许多研究人员说,这导致了数百万人死亡。
1961年至1965年间,中国再次试图重建经济,努力完全取代 “大跃进” 的概念。 中国改革了所有农业做法,包括降低税收和提供更多设备。 政府试图将各个行业的控制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独特需求管理资源。 到1965年,经济状况恢复稳定,中国政府的重点是寻求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平衡增长。
1966年,毛泽东宣布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旨在驱逐资本家和宣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运动。 在攻击资本主义时,毛泽东声称资产阶级(这个词的意思是社会阶级,指上层中产阶级。)已经渗透到中国,并试图拥有所有生产资料以延续自己的经济优势。 毛泽东试图煽动年轻人对那些延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施以暴力。 一本关于毛泽东的名言和智慧的书被汇编成了《小红皮书》,这本书既是国内所有红卫队(反叛团体)的必备书。 总的来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 政治斗争的干扰和破坏并没有改善农业或工业产出。 相反,经济产出的中断给资源、劳动力和设备带来压力。
毛泽东于1976年去世,1978年,邓小鹏领导下的共产党将国家推向了新的方向。 中国减少了政府控制,启用了市场机制,并普遍尝试改革经济。 这不是突然摆脱共产主义,而是逐步走向旨在刺激增长的混合经济。 这些改革慢慢地向中国开放了全球贸易,从而改善了经济成果。 这些举措的成功激励了中国继续推行这一战略,并将大量投资于政府官员和未来商界领袖的教育和培训。 中国于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巩固了其从指挥和控制经济向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社会的过渡。 中国得以度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即美国的大衰退。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一直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中国经济、当今形势和挑战
COVID-19 疫情是自采取资本主义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首次萎缩,在 2020 年萎缩了 6%。 尽管中国是第一个受到疫情影响的国家,但它也是第一个从其经济影响中恢复过来的国家。 经济在2021年以8.5%的增长率复苏。 尽管如此,疫情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长期影响。 中国仍然出口密集,但一些行业正在衰退。 中国衰退的行业包括电信、面料/服装、煤炭和伐木。 这些下降是 COVID-19 疫情后供需变化的征兆。 与其他国家的趋势类似,疫情对劳动力队伍中的女性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打击,在危机期间,许多妇女被迫决定是继续工作还是养家糊口。 此外,几乎所有行业的就业机会都减少了,这给应届毕业生带来了压力。
重要的是,中国的持续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质疑。 在以专制为主的政权下,有人质疑中国对经济增长和产出的报告有多准确。 一些人认为,持续经济增长的水平和程度不可行,有时报告的数据似乎不合法。 与此同时,腐败感知指数(CPI)一再将中国列为在各个层面上都存在腐败问题。 例如,中国在 2008 年经济衰退期间几乎没有报告经济萎缩,而且它有能力从 COVID-19 疫情爆发后如此迅速地反弹,这一现实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表现透明度的担忧。
出口型经济问题
在回顾中国和德国的案例时,可以明显看出它们有着相似的问题:如何处理主要以出口为基础的经济体。 中国和德国的政治领导人都需要不断谨慎地平衡其经济的国内担忧与依赖其出口的全球 “客户”。 如果全球客户群失败或改变贸易伙伴关系,中国和德国的经济可能无法蓬勃发展。 除此之外,依赖出口会使各州容易受到与之进行贸易的国家的经济状况的影响——如果一个州再也负担不起产品或购买商品,出口商就会陷入困境。 这可能会在中国和德国造成危险的政治局势。 COVID-19 疫情和随后的全球衰退导致的经济放缓导致失业率上升,可能导致其公民质疑其政府的合法性。 我们从德国极右翼的崛起和中国公众不满情绪的增加中看到了这一点。 疫情的后果也会导致政治变革吗? 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