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lobal

15.9: 分离性障碍

  • Page ID
    203761
    • Rose M. Spielman, William J. Jenkins, Marilyn D. Lovett, et al.
    • OpenStax
    \( \newcommand{\vecs}[1]{\overset { \scriptstyle \rightharpoonup} {\mathbf{#1}} } \) \( \newcommand{\vecd}[1]{\overset{-\!-\!\rightharpoonup}{\vphantom{a}\smash {#1}}}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newcommand{\AA}{\unicode[.8,0]{x212B}}\)

    学习目标
    • 描述分离性疾病的本质性质
    • 识别和区分分离性失忆症、去人格化/去实现障碍和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症状
    • 讨论社交和心理因素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的潜在作用

    分离性障碍的特征是个人与自己的核心自我意识分裂或分离。 记忆和身份受到干扰;这些干扰是心理原因而不是身体原因。 DSM-5 中列出的分离性障碍包括分离性失忆症、去人格化/去实现障碍和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失忆症

    失忆症是指部分或完全忘记某些经历或事件。 患有分离性失忆症的人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在经历了极大的压力或创伤性经历之后,例如战斗、自然灾害或成为暴力受害者。 记忆障碍不是由普通的遗忘引起的。 一些患有分离性失忆症的人也会经历分离赋格曲(来自法语中的 “逃跑” 一词),他们会突然离开家园,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有时甚至采用新的身份(Cardeña & Gleaves,2006)。 大多数赋格曲剧集只持续几个小时或几天,但有些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 一项针对纽约州北部社区居民的研究报告称,去年约有1.8%的人经历过分离性失忆症(Johnson、Cohen、Kasen和Brook,2006年)。

    有人质疑分离性失忆症的有效性(Pope、Hudson、Bodkin和Oliva,1998年);它甚至被描述为 “缺乏令人信服的经验支持的精神病学民间传说”(McNally,2003,第275页)。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分离性失忆症的科学出版物在1980年代有所增加,并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随后到2003年也同样急剧下降;事实上,同年的文献中仅发现了13例分离性失忆症患者(Pope、Barry、Bodkin 和amp; Hudson,2006)。 此外,1800年之前的任何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都没有描述创伤后出现分离性失忆症的人(Pope、Poliakoff、Parker、Boynes和Hudson,2006年)。 但是,一项针对82名在精神病门诊医院报名接受治疗的人的研究发现,他们几乎\(10\%\)符合分离性失忆症的标准,这可能表明该病的诊断不足,尤其是在精神病人群(富特、斯莫林、卡普兰、莱加特和利普希茨)中,2006)。

    去人格化/去实现障碍

    去人格化/去实现障碍的特征是反复出现去人格化、去实现或两者兼而有之。 去人格化被定义为 “不现实、脱离或不熟悉自己的整个自我或自我的各个方面” 的感觉(APA,2013,第 302 页)。 经历过去人格化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好像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言语一样机器人;他们可能会经历扭曲的时间感,在极端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感觉到 “不合时宜”身体” 体验,他们从另一个人的角度看待自己。 去实现被概念化为一种 “不现实或脱离或不熟悉世界,无论是个人、无生命的物体还是所有环境” 的感觉(APA,2013,第303页)。 经历过去实现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好像在迷雾中或在梦中,或者周围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虚假和虚幻的。 患有去人格化/去实现障碍的人通常难以描述自己的症状,可能会认为自己快疯了(APA,2013)。

    分离性身份障碍

    到目前为止,最著名的分离性障碍是分离性身份障碍(以前称为多人格障碍)。 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人表现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性格或身份,每种性格或身份都定义明确,彼此不同。 在另一个身份掌管期间,他们还会遇到记忆缺口(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在她的购物袋或财产中发现不熟悉的物品),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报告听到声音,例如孩子的声音或有人哭的声音(APA,2013)。 上述对纽约州北部居民的研究(Johnson等人,2006年)报告说,\(1.5\%\)他们的样本在去年出现了与分离性身份障碍一致的症状。

    分离性身份障碍(DID)备受争议。 有些人认为人们伪造症状是为了避免非法行为的后果(例如,“我不对入店行窃负责,因为这是我的另一种性格”)。 实际上,事实证明,人们通常善于扮演性格不同的人的角色,而他们认为这样做可能有好处。 举个例子,肯尼斯·比安奇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他和他的堂兄在1970年代末在洛杉矶附近谋杀了十多名女性。 最终,他和他的堂兄被逮捕。 在比安奇的审判中,他以精神错乱为由不认罪,自称好像犯了罪,并声称是另一个人(“史蒂夫·沃克”)犯下了谋杀罪。 在审查这些指控时,他承认伪造症状并被判有罪(Schwartz,1981)。

    DID 引起争议的第二个原因是,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在 1980 年代突然飙升。 在1986年之前的五年中,发现的DID病例比前两个世纪还要多(Putnam、Guroff、Silberman、Barban和Post,1986年)。 尽管这种增长可能是由于更复杂的诊断技术的发展,但也有可能促使临床医生 DID 的普及(部分得益于 1970 年代一本关于\(16\)不同个性的女性的热门著作(以及后来的电影)西比尔(Sybil)过度诊断该疾病(Piper & Merskey,2004 年)。 最近有人暗示西比尔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捏造的,这本书的想法可能被夸大了,这本书的想法可能被夸大了(Nathan,2011)。

    尽管DID具有争议性,但它显然是一种合法且严重的疾病,尽管有些人可能会伪造症状,但其他人却终身遭受痛苦。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往往会报告童年创伤史,有些病例已通过医疗或法律记录得到证实(Cardeña & Gleaves,2006)。 Ross等人(1990年)的研究表明,在一项关于\(95\%\) DID患者在儿童时期遭受身体和/或性虐待的研究中。 当然,并非所有关于虐待儿童的报告都是有效或准确的。 但是,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创伤经历会导致人们经历分离状态,这表明分离状态——包括采用多种人格——可以作为一种心理上重要的应对威胁和危险的机制(Dalenberg等人,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