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Global

12.7:侵略

  • Page ID
    203365
  • \( \newcommand{\vecs}[1]{\overset { \scriptstyle \rightharpoonup} {\mathbf{#1}} } \) \( \newcommand{\vecd}[1]{\overset{-\!-\!\rightharpoonup}{\vphantom{a}\smash {#1}}}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newcommand{\id}{\mathrm{id}}\)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 \( \newcommand{\kernel}{\mathrm{null}\,}\) \( \newcommand{\range}{\mathrm{range}\,}\) \( \newcommand{\RealPart}{\mathrm{Re}}\) \( \newcommand{\ImaginaryPart}{\mathrm{Im}}\) \( \newcommand{\Argument}{\mathrm{Arg}}\) \( \newcommand{\norm}[1]{\| #1 \|}\) \( \newcommand{\inner}[2]{\langle #1, #2 \rangle}\) \( \newcommand{\Span}{\mathrm{span}}\)\(\newcommand{\AA}{\unicode[.8,0]{x212B}}\)

    学习目标

    • 定义侵略
    • 定义网络欺凌
    • 描述旁观者效应

    在本章中,我们讨论了人们如何以正面和消极的方式互动和影响彼此的思想、感受和行为。 人们可以共同努力取得伟大的成就,例如在紧急情况下互相帮助:回想一下\(9/11\)恐怖袭击期间表现出的英雄主义。 人们也可能对彼此造成巨大伤害,比如遵守不道德的群体规范,服从权威直至谋杀的地步:以二战期间纳粹的大规模顺从为例。 在本节中,我们将讨论人类行为的消极方面——侵略。

    侵略

    当人类试图对他人造成伤害或痛苦时,他们就会进行侵略。 侵略有两种形式,视个人动机而定:敌对或工具性。 敌对侵略的动机是愤怒情绪,意图造成痛苦;在酒吧与陌生人打架就是敌对侵略的一个例子。 相比之下,工具性侵略的动机是实现目标,不一定涉及造成痛苦的意图(Berkowitz,1993 年);招聘谋杀的合同杀手表现出工具侵略性。

    关于为什么存在侵略,有许多不同的理论。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侵略起着进化作用(Buss,2004)。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Wilson & Daly,1985)。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雄性的侵略,就像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一样,很可能在保护伴侣和延续雄性基因方面表现出优于其他雄性的优势(见图\(\PageIndex{1}\))。 性嫉妒是男性攻击的一部分;雄性努力确保自己的伴侣不与其他雄性交配,从而确保自己与雌性后代的亲子关系。 尽管侵略为男性提供了明显的进化优势,但女性也参与侵略。 女性通常表现出工具性的侵略形式,她们的侵略性是达到目的的手段(Dodge & Schwartz,1997 年)。 例如,女性可能会暗中表达自己的侵略行为,例如,通过有损他人社会地位的沟通。 另一种解释人类侵略功能之一的理论是挫折侵略理论(Dollard、Doob、Miller、Mowrer 和 Sears,1939 年)。 该理论指出,当人类无法实现重要目标时,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和好斗。

    一张照片显示了两只猴子面对面。
    \(\PageIndex{1}\):人类雄性和非人类雄性灵长类动物努力获得并表现出对其他雄性的统治地位,这些猴子的行为就证明了这一点。 (来源:“Arcadiu” /Flickr)

    欺凌

    一种现代的侵略形式是欺凌。 正如你在研究孩子发育时所学的那样,与其他孩子交往和玩耍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益。 但是,正如你小时候可能经历过的那样,并非所有的游戏行为都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有些孩子好斗,想粗暴地玩耍。 其他孩子很自私,不想分享玩具。 儿童之间的负面社交互动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全国关注的问题,那就是欺凌。 欺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对他人(通常是青少年)的负面待遇(Olweus,1993)。 一个孩子在操场上撞到另一个孩子的一次性事件不应被视为欺凌:欺凌是一种反复的行为。 欺凌中典型的负面待遇是企图造成伤害、伤害或羞辱,欺凌可能包括人身或口头攻击。 但是,欺凌不一定是身体上或口头上的,可以是心理上的。 研究发现,女孩和男孩欺负他人的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美国心理学会,2010 年;Olweus,1993 年)。 男孩倾向于进行直接的身体攻击,例如对他人进行人身伤害。 女孩倾向于参与间接的社会形式的侵略,例如散布谣言、无视或在社交上孤立他人。 根据你对儿童成长和社会角色的了解,你为什么认为男孩和女孩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欺凌行为?

    欺凌涉及三方:欺凌者、受害者以及证人或旁观者。 欺凌行为涉及力量失衡,欺凌者对受害者拥有更多的身体、情感和/或社交权力。 欺凌的经历对于欺凌者来说可能是积极的,他们可能会增强自尊心。 但是,欺凌对受害者和旁观者都有一些负面影响。 你认为欺凌对青少年有何负面影响? 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与心理健康状况下降有关,包括经历焦虑和抑郁(APA,2010)。 欺凌行为的受害者可能在功课中表现不佳(Bowen,2011)。 欺凌也可能导致受害者自杀(APA,2010)。 欺凌行为会如何对证人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对于谁成为恶霸和谁成为欺凌的受害者,没有一个单一的性格特征(APA,2010),但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被欺凌风险更大的儿童的一些模式(Olweus,1993 年):

    • 有情绪反应的孩子被欺负的风险更大。 欺凌者可能会被容易心烦意乱的孩子所吸引,因为欺凌者很快就会从他们那里得到情感反应。
    • 与他人不同的孩子很可能会成为欺凌的目标。 超重、认知障碍或种族或族裔与同龄人群体不同的儿童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
    • 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青少年由于其性取向而被欺负和伤害的风险很高。

    网络欺凌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媒体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一种新的欺凌形式:网络欺凌(Hoff & Mitchell,2009)。 网络欺凌与欺凌一样,是旨在对他人造成心理或情感伤害的反复行为。 网络欺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常是秘密的、隐蔽的、私下进行的,欺凌者可以保持匿名。 这种匿名性赋予了恶霸权力,受害者可能会感到无助,无法逃脱骚扰,也无法进行报复(Spears、Slee、Owens 和 Johnson,2009 年)。

    网络欺凌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通过散布谣言骚扰受害者,创建网站诽谤受害者,以及无视、侮辱、嘲笑或取笑受害者(Spears 等人,2009 年)。 在网络欺凌中,女孩成为欺凌者和受害者更为常见,因为网络欺凌是非物理的,是一种不太直接的欺凌形式()(Hoff & Mitchell,2009)。 有趣的是,成为网络欺凌者的女孩往往曾经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Vandebosch & Van Cleemput,2009)。 网络欺凌的影响与传统欺凌一样有害,包括受害者感到沮丧、愤怒、悲伤、无助、无能为力和恐惧。 受害者的自尊心也会降低(Hoff & Mitchell,2009 年;Spears 等人,2009 年)。 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与没有网络欺凌经验的人相比,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和犯罪者更有可能出现自杀念头,他们更有可能企图自杀(Hinduja & Patchin,2010)。 技术的哪些特点使网络欺凌变得更容易,也许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家长、教师和社交网站(如Facebook)可以做些什么来防止网络欺凌?

    一张照片显示一个年轻人在看手持电子设备。
    \(\PageIndex{2}\):由于网络欺凌本质上不是人身的,因此网络欺凌者及其受害者通常是女性;但是,有大量证据表明,男性同性恋者也经常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Hinduja & Patchin,2011 年)。 (来源:Steven Depolo)

    旁观者效应

    关于欺凌的讨论凸显了证人不干预以帮助受害者的问题。 这种情况很常见,正如以下广为人知的事件所表明的那样。 1964 年,在纽约皇后区,一位名叫 Kitty Genovese 的三\(19\)岁女子在公寓楼后门附近和公寓楼内的走廊里再次遭到持刀者的袭击。 袭击发生时,她多次尖叫求救,最终死于刺伤。 这个故事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据报道,公寓楼里的许多居民听到了她的求救声,却什么也没做,既没有帮助她,也没有召唤警察,尽管这些事实存在争议。

    基于这个案例,研究人员拉塔内和达利(1968)描述了一种叫做 “旁观者效应” 的现象。 旁观者效应是一种证人或旁观者不自愿帮助受害者或处于困境的人的现象。 相反,他们只是看正在发生的事情。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根据社会状况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性格变量做出这些决定。 你为什么认为旁观者没有帮助热那亚人? 帮助她有什么好处? 有哪些风险? 你列出的提供帮助的成本很可能多于收益。 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可能担心自己的生命——如果他们向她求助,攻击者可能会伤害他们。 但是,从警察公寓的安全处打电话给警察会有多困难? 你为什么认为没有人以任何方式提供帮助? 社会心理学家声称,责任分散是可能的解释。 责任分散是团体中没有人提供帮助的趋势,因为提供帮助的责任分散在整个团体(Bandura,1999)。 由于有许多目击者目击了对热那亚人的袭击,建筑物中点亮的公寓窗户的数量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有人认为一定有人已经报警了。 报警的责任分散在犯罪证人的数量上。 你有没有在高速公路上发生过事故,并假设受害者或者肯定是另一名驾车者已经报告了事故? 总的来说,旁观者人数越多,任何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摘要

    侵略是企图对他人造成伤害或痛苦。 敌对侵略的动机是意图造成痛苦的愤怒情绪,而工具性攻击的动机是实现目标,不一定涉及造成痛苦的意图欺凌是一个国际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影响青少年。 欺凌是旨在对受害者造成伤害的反复行为,可以采取身体、心理、情感或社交虐待的形式。 欺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包括自杀。 网络欺凌是一种较新的欺凌形式,发生在网络环境中,欺凌者可以保持匿名,受害者无能为力解决骚扰。 尽管社会规范是帮助有需要的人,但是当有许多旁观者目睹紧急情况时,责任分散将导致任何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降低。

    Glossary

    aggression
    seeking to cause harm or pain to another person
    bullying
    a person, often an adolescent, being treated negatively repeatedly and over time
    bystander effect
    situation in which a witness or bystander does not volunteer to help a victim or person in distress
    cyberbullying
    repeated behavior that is intended to cause psychological or emotional harm to another person and that takes place online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tendency for no one in a group to help because the responsibility to help is spread throughout the group
    hostile aggression
    aggression motivated by feelings of anger with intent to cause pain
    instrumental aggression
    aggression motivated by achieving a goal and does not necessarily involve intent to cause pain

    Contributors and Attributions